Ctrl+K

搜尋方式

牛之一毛

ㄋㄧㄡˊ ㄓ ㄧ ㄇㄠˊ
  1. 牛身上的一根毛。比喻微不足道。《三國志.魏書.卷三.明帝紀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曰:「臣知言出必死,而臣自比於牛之一毛,生既無益,死亦何損?」《周書.卷三九.杜杲傳》:「長湖總戎失律,臨難苟免,既不死節,安用以為?且猶牛之一毛,何能損益。」也作「九牛一毛」。

牛之一毛

ㄋㄧㄡˊ ㄓ ㄧ ㄇㄠˊ (變) ㄋㄧㄡˊ ㄓ ㄧˋ ㄇㄠˊ

義同「九牛一毛」。見「九牛一毛」條。01.《三國志.魏書.卷三.明帝紀三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曰:「臣知言出必死、而臣自比於牛之一毛、生既無益、死亦何損?」02.《周書.卷三九.杜杲列傳》:「長湖總戎失律、臨難苟免、既不死節、安用以為。且猶牛之一毛、何能損益?」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九牛一毛

典故說明

此處所列為「九牛一毛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司馬遷是漢代著名的史學家。據《漢書.卷六二.司馬遷傳》載、當時漢武帝命令李陵將軍出兵攻打匈奴、終因人力缺乏而戰敗投降、漢武帝得知後非常生氣、而誅李陵全家。司馬遷挺身為李陵辯護、但漢武帝不聽、反而將司馬遷囚禁、後來並處以殘酷的「宮刑」(將男子去勢刑罰)。司馬遷在身心受到極大打擊後、本想一死了之。但他仔細一想、覺得像他這樣官位低微的人、如果接受法律制裁被殺、就像九頭牛身上少了一根毛、一點影響也沒有、和死了一隻螞蟻又有什麼差別?而世人也不會把他和壯烈成仁的人相比、只會覺得他罪大惡極、死有餘辜。人都會死、但死有重於泰山、也有輕於鴻毛。於是司馬遷決定忍受屈辱、堅強的活下去、並且完成《史記》這部偉大著作。後來「九牛一毛」這句成語、就從原文中「九牛之一毛」的演變而出、用來比喻極大數量中的一小部分。

書證

  1. 《三國志.魏書.卷三.明帝紀三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曰:「臣知言出必死、而臣自比於牛之一毛、生既無益、死亦何損?」
  2. 《周書.卷三九.杜杲列傳》:「長湖總戎失律、臨難苟免、既不死節、安用以為。且猶牛之一毛、何能損益?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牛之一毛」

有提到「牛之一毛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