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腸」、「肚」借指心思。「牽腸掛肚」比喻十分掛念、放心不下。◎語本宋.王之道〈惜奴嬌〉。
比喻十分掛念、放心不下。
參考詞語:「懸腸掛肚、割肚牽腸、牽腸割肚、掛肚牽心、牽腸挂肚、牽腸惹肚、挂肚牽腸、掛肚牽腸、繫肚牽腸」
「牽腸掛肚」原或作「牽腸惹肚」。古人多借「腸」、「肚」表述心思、譬如《醒世恆言.卷三.賣油郎獨占花魁》:「小小年紀、這等有肚腸!」又《五燈會元.卷二○.薦福休禪師》:「資福喜見同參、今日傾腸倒腹。」則是以「腸」、「腹」比喻心中的話。另外、唐人任翻〈長安冬夜書事〉詩:「清渭幾年客、故衣今夜霜。春風誰識面、水國但牽腸。」則已用「牽腸」一語表示對江南故鄉的掛念。宋人王之道〈惜奴嬌〉中出現了「牽腸惹肚」一語、這闕詞細膩且深刻地描寫了一對情人、好不容易才有一年的相聚時光、但隨著彼此終須一別的時候來到、除了轉過身子偷偷掉淚外、當下所能做的、也只能祝福對方、並叮嚀記取當時的話語與承諾。至於自己呢、則不忍再去回想過往那些事情。話雖然如此說、只是情深意長、自己根本無法忘掉對方、心裡卻還是掛念著。又〈木蘭花慢.對春光淡沱〉詞也寫到女子面對春天的美好景色、卻因為情人不在身邊、無法共賞春色、任憑春光流逝、心中有著許多感慨。更因為如此牽掛、身子日漸消瘦。只能期盼在這年華尚好的時候、可以盼到伊人回到自己身邊。「牽腸掛肚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比喻十分掛念、放心不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