膏,心下脂肪;肓,心臟和橫膈膜之間。中醫之「膏肓」即指心之下,膈之上的部位。膏肓相傳是身體內藥力所不及的地方。「病入膏肓」原指病位深隱難治,病情危重,無藥可救。典出《左傳.成公十年》。後用「病入膏肓」比喻人、事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。
01.《唐語林.卷五.補遺》:「請足下多服續命之散,數加益智之丸,無令病入膏肓,坐親斧鑕也。」 02.《三國演義》第五二回:「吾觀劉琦過於酒色,病入膏肓,見今面色羸瘦,氣喘嘔血;不過半年,其人必死。」 03.《明史.卷三○九.流賊列傳.序》:「譬一人之身,元氣羸然,疽毒並發,厥症固已甚危,而醫則良否錯進,劑則寒熱互投,病入膏肓,而無可救,不亡何待哉。」 04.《醒世恆言.卷一三.勘皮靴單證二郎神》:「感承夫人好意,只是氏兒病入膏肓,眼見得上天遠,入地便近,不能報答夫人厚恩,來生當效犬馬之報。」 05.《歧路燈》第二○回:「熱腸動處真難默,冷眼覷時便欲暗;病入膏肓嗟已矣,願奉宣聖失言箴。」 06.《隋唐演義》第七二回:「如今再說天后在宮中淫亂,見高宗病入膏肓,歡喜不勝。」 07.《聊齋志異.卷二.蓮香》:「病入膏肓,實無救法。姑來永訣,以明非妒。」 08.《鏡花緣》第一三回:「賤妾之恙,雖得女兒取參略延殘喘,奈病入膏肓,不啻風中之燭。」
指人病重,無藥可救。 &比喻人、事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。
近義:不可救藥、群醫束手
反義:不藥而癒
參考詞語:「疾入膏肓、病在膏肓、病在膏髓、病染膏肓」
肓,音ㄏㄨㄤ。指人體心臟下,橫隔膜上的部位。不可寫作「盲」。
春秋時晉國景公作夢,夢見惡鬼來向他討命,之後就生病了。病重時向秦國求良醫,於是秦桓公派醫生緩前來為景公治病。在緩還沒到達之前,景公夢見疾病化成兩個小孩,其中一個說:「緩是個良醫,我怕會受到傷害,要逃到哪裡才好?」另一個就說:「只要躲到心臟下、橫隔膜上的部位,他就奈何不了我們。」等緩到了晉國,診視過景公的病情,說:「病已經侵入心臟和橫隔膜之間的部位,不管服用藥物或是針灸,藥力都無法到達,所以這個病是治不好了。」果真,景公沒多久就過世了。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「病入膏肓」,用來指人病重,無藥可救;亦用於比喻人、事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