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後追思當時所遭的痛苦,也不知如何處理,而更加傷心。語本唐.韓愈〈與李翱書〉。後也用「痛定思痛」比喻吸取慘痛教訓,警惕未來。
01.宋.文天祥〈指南錄後序〉:「痛定思痛,痛何如哉!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。」 02.《醒世恆言.卷二七.李玉英獄中訟冤》:「常言道:痛定思痛。李承祖死時,玉英慌張慌智,不暇致詳。到葬後漸漸想出疑惑來。他道:『如何不前不後,恰恰裡到家便死?不信有恁般湊巧!』」 03.《紅樓夢》第八二回:「又想夢中光景,無倚無靠,再真把寶玉死了那可怎麼樣好!一時痛定思痛,神魂俱亂。又哭了一回,遍身微微的出了一點兒汗。扎掙起來,把外罩大襖脫了,叫紫鵑蓋好了被窩,又躺下去。」 04. 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一二回:「『我的孩子,你可受了苦了!你可疼死我了!你可坑死我了!』說罷,放聲大哭。公子想起自己那番苦楚,痛定思痛,也不覺失聲痛哭。兩邊僕婦丫鬟看見,無不落淚,個個上前相勸。」
事後追思當時所遭之痛苦,也不知如何處理,而更加傷心。&比喻吸取慘痛教訓,警惕未來。
參考詞語:「痛減思痛」
韓愈,字退之,唐河陽人。他自幼父母雙亡,由兄嫂撫養長大。後來哥哥死於貶謫之地,靠著嫂嫂教養成人。艱苦的環境並沒有限制韓愈的志氣,他努力讀書,終於如願在朝廷為官。但個性耿直的韓愈,屢次犯顏直諫,因而被一再貶黜。在韓愈給他弟子李翱的〈與李翱書〉中提及:他在京八九年,沒有收入,都靠求人度日,過得非常辛苦。在心靈上也留下不小的創傷。事過之後,回想起當時的情形,更是令人傷心得不知如何自處。可見他是如何地志不得伸。後來「痛定思痛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吸取慘痛教訓,警惕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