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別人述說千百遍,不如親眼看一次來得真確。語出《漢書.卷六九.趙充國辛慶忌傳.趙充國》。 △「聞之不若見之」
01.《漢書.卷六九.趙充國辛慶忌傳.趙充國》:「百聞不如一見。兵難隃度,臣願馳至金城,圖上方略。」(源) 02.唐.劉知幾《史通.卷一五.點煩》:「蓋語曰:『百聞不如一見。』是以聚米為谷,賊虜之虛實可知;畫地成圖,山川之形勢易悉。」 03.《金史.卷一○九.陳規列傳》:「兵難遙度,百聞不如一見。臣嘗任陝西官,近年又屢到陝西,兵將冗懦,恐不可用,未如聖料。」 04.清.唐甄《潛書.審知》:「若用兵之道,非身在軍中,雖上智如隔障別色,故曰『百聞不如一見』。」 05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三六回:「誰知到得觀前,大失所望,真是百聞不如一見。」
聽別人述說千百遍,不如親眼看一次來得真確。
近義:耳聽為虛、眼見為實
參考詞語:「傳聞不如親見、千聞不如一見、耳聞不如眼見」
「百聞不如一見」這句成語的意思是聽別人述說千百遍,不如親眼看一次來得真確。典源出自《漢書.卷六九.趙充國辛慶忌傳.趙充國》。趙充國是武帝時破匈奴的大將軍。宣帝時羌人入侵邊疆,攻城奪地,殺害吏民。宣帝召集群臣計議,趙充國自告奮勇,表示願意帶兵抗敵。宣帝問他需要帶多少兵馬,趙充國說:「百聞不如一見。軍情在遙遠的地方是很難揣測的,我願意親自到西北邊境去看看,然後擬好作戰計畫,再向陛下報告。」趙充國到了邊境仔細考察後,擬定了駐兵屯守,整治邊境,分化羌人的策略,不久西北邊境終於安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