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紀已大的良馬伏在馬槽邊,仍想奔跑千里的路程。比喻人雖年老,仍懷雄心壯志。#語本三國魏.武帝〈步出夏門行〉。 △「老當益壯」
01.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豪爽》:「王處仲每酒後輒詠『老驥伏櫪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壯心不已』。以如意打唾壺,壺口盡缺。」 02.宋.陸游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一:「張樞密子功,紹興末還朝,已近八十,其辭免及謝表皆以屬予。有一表用『飛龍在天』對『老驥伏櫪』,公皇恐,語周子充左史,託言于予,易此二句。」 03.宋.陸游〈聞虜亂有感〉詩:「羞為老驥伏櫪悲,寧作枯魚過河泣。」 04.明.王世貞《藝苑卮言》卷三:「王處仲賞詠『老驥伏櫪』之語,至以如意擊唾壺為節,唾壺盡缺。即玄德悲髀肉生意也。」 05.清.丘逢甲〈放歌與陳伯貞〉詩:「南飛烏鵲棲無枝,老驥伏櫪悲鳴時。」
比喻人雖年老,仍懷雄心壯志。
反義:尸居餘氣
參考詞語:「伏櫪驥、驥伏櫪、驥老伏櫪」
「老驥伏櫪」出自三國魏.武帝〈步出夏門行〉。其中詩句說:「驥老伏櫪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壯心不已。」以千里馬雖然老了,伏在馬槽邊,仍然想奔跑千里的路程,來襯托積極於建立功業的人雖然年老,但雄壯豪邁的志向並未消失。後來「老驥伏櫪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人雖年老,仍懷雄心壯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