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喻言語或行事前後無法呼應,互相牴觸。◎典出《韓非子.難一》。
01.《梁書.卷四三.韋粲列傳》:「前諸將之議,豫州意所未同,即二宮危逼,猾寇滔天,臣子當戮力同心,豈可自相矛盾,豫州必欲立異,鋒鏑便有所歸。」 02.《魏書.卷八四.儒林列傳.李業興》:「業興曰:『圓方之言,出處甚明,卿自不見。見卿錄梁主《孝經義》亦云上圓下方,卿言豈非自相矛盾!』」 03.《舊唐書.卷四五.輿服志》:「今三品乃得同王之毳冕,而三公不得同王之袞名。豈惟顛倒衣裳,抑亦自相矛盾。」 04.《朱子語類.卷八七.禮四.小戴禮》:「禮家之說,大抵自相矛盾。」 05.《宋史.卷一三一.樂志六》:「於是命李照改定雅樂,比朴下三律。照以縱黍累尺,雖律應古樂,而所造鍾磬,才中太簇,樂與器自相矛盾。」 06.《元史.卷七二.祭祀志一》:「《禮經》出於秦火之後,殘闕脫漏,所存無幾。至漢,諸儒各執所見。後人所宗,惟鄭康成、王子廱,而二家自相矛盾。」 07.《明史.卷一九二.安磐列傳》:「夫孝宗既不得考,恭穆又不得入,是無考也。世豈有無考之太廟哉。此其說之自相矛盾者也。」 08.《三俠五義》第一一六回:「小弟若不出水寨,少時如何進水寨呢?豈不自相矛盾麼?」 09.《紅樓夢》第一回:「故逐一看去,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說,竟不如我半世親睹親聞的這幾個女子。」 10.《醒世姻緣傳》第四七回:「既稱因貧賣子,何得又有原銀三兩存於十六年之久?種種不情,自相矛盾。」
比喻言語或行事前後無法呼應,互相牴觸。
矛是攻擊的兵器,而盾是用來防禦兵器攻擊的器具。在《韓非子.難一》中,舉了一個故事說:有個楚國人在市集上賣矛和盾。剛開始時先是誇讚他的盾說:「我這面盾非常堅固,任何鋒利的東西都刺不破它。」過了一會兒,又誇讚他的矛說:「我這隻矛是最鋒利的,沒有什麼東西是它不能刺破的。」這時,有人緊接著問說:「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,那結果會是怎樣呢?」這一問,讓賣矛與盾的人無言以對。典源又見《韓非子.難勢》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自相矛盾」,用來比喻言語或行事前後無法呼應,互相牴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