禾苗雖然成長,卻沒有吐穗開花。比喻人的資質雖好,但始終沒有成就。語出《論語.子罕》。後亦用「苗而不秀」比喻早逝。
01.《論語.子罕》:「子曰:『苗而不秀者,有矣夫!秀而不實者,有矣夫!』」(源) 02.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譽賞下》:「戎子萬子,有大成之風,苗而不秀。」 03.北周.庾信〈傷心賦并序〉:「至於繼體,多從夭折,……苗而不秀,頻有所悲。」 04.唐.白居易〈祭小弟文〉:「況爾之生,生也不天,苗而不秀,九歲夭焉。」 05.元.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四本第二折:「你原來苗而不秀,呸,你是個銀樣鑞槍頭!」 06.元.關漢卿《陳母教子》第二折:「打這廝父母教訓不秋,做的箇苗而不秀。」 07.《天女散花》第一二回:「自此,凡界有水旱災,有苗而不秀、秀而不實之事,這是風雨不調之故,可見世道衰微,人心不古之預兆。」 08.《天妃娘媽傳》第一二回:「天怒于上,神憤于下。遂使正月不雨,二月不雨,三月不雨,全無靠于蒼天,種而不苗,苗而不秀,秀而不實,總同歸于赤地。」
禾苗雖然成長,卻不吐穗開花。&比喻人的資質雖好,但始終沒有成就。
參考詞語:「苗而不穗、苗而未秀」
在典源文獻裡,「苗而不秀」的字面義是禾苗雖然成長,卻沒有吐穗開花,然而漢代的孔安國認為「苗而不秀」有深一層的譬喻用法,所謂「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,喻人亦然。」意思是說萬物在生長過程中,有時會因某些緣故而沒有辦法開花結果;同時也用於比喻人最終也會是如此。到了宋代,邢昺在《論語疏》裡更以為:「此章亦以顏回早卒,孔子痛惜之,為之作譬也。」說明孔子痛惜顏回有才華,但卻在還沒有成就時就已早逝。後來原文中的「苗而不秀」被摘出,成為一句成語,用來比喻人的資質雖好,但始終沒有成就。後亦用「苗而不秀」比喻早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