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古人葉公以喜歡龍聞名,但真龍下凡到他家,他卻被嚇得面無人色。比喻所好似是而非,以致表裡不一,有名無實。#典出《莊子》逸文。
01.《後漢書.卷三○下.郎顗襄楷列傳.襄楷》:「殷紂好色,妲己是出。葉公好龍,真龍游廷。今黃門常侍,天刑之人,陛下愛待,兼倍常寵,係嗣未兆,豈不為此?」 02.《三國志.卷三八.蜀書.許麋孫簡伊秦傳.秦宓》:「昔楚葉公好龍,神龍下之,好偽徹天,何況於真?」 03.《南史.卷三三.裴松之列傳》:「昔葉公好龍而真龍見,燕昭市骨而駿足至。明公以旰食待士,豈患海內無人。」 04.唐.劉知幾《史通.卷八.摸擬》:「蓋鑑識不明,嗜愛多僻,悅夫似史,而憎夫真史,此子張所以致譏於魯侯,有葉公好龍之喻也。」 05.唐.薛登〈論選舉疏〉:「燕昭好馬,則駿馬來庭;葉公好龍,則真龍入室。由是言之,未有上之所好而下不從其化者也。」 06.《聊齋志異.卷六.鴿異》:「物莫不聚於所好,故葉公好龍,則真龍入室;而況學士之於良友,賢君之於良臣乎!」
比喻所好似是而非,以致表裡不一,有名無實。
近義:言行不一、表裡不一
反義:言行一致
子張是孔子的弟子,他的資質聰穎,勤學好問,善於待人接物,交友頗廣。相傳子張想在仕途上有所發展,正好聽說魯哀公喜好結交士人,於是他來到魯國,希望能得到哀公的賞識。可是,卻遲遲未能受到哀公的敬重和禮遇。子張失望之餘,就說了一個故事,請人轉告哀公,自己就離去了。故事是這樣子的:「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,他非常喜歡龍,居室都雕著龍的圖案。天上的龍知道葉公愛龍成痴,於是親自下凡,來到葉公家裡,想讓葉公看看真龍的模樣。本來以為葉公看到真龍會十分高興,沒想到葉公居然嚇得魂飛魄散,臉色蒼白。這時大家才明白,葉公喜歡的不是真的龍,而是像龍卻非龍的假龍。」子張說這個故事的用意,是要諷刺魯哀公並非真正的想結交士人,不過是徒慕虛名罷了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葉公好龍」,用於比喻所好似是而非,以致表裡不一,有名無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