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迎合眾人喜好的言語行動、博取他人對自己的喜愛。語出《漢書.卷三○.藝文志》。
用迎合眾人喜好的言語行動、博取他人對自己的喜愛。
參考詞語:「譁世取寵、取寵譁世」
《漢書》是中國歷史著作裡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、其中的〈藝文志〉載錄當時所能看到的圖書、並依照劉歆的圖書分類、從中分成:六藝略、諸子略、詩賦略、兵書略、數術略、方技略六類。各略之中再依圖書的不同性質劃分類別;且每類後面都有一段追溯學術源流的說明。班固在《漢書.藝文志.諸子略》裡把先秦學術流派分為:儒、道、陰陽、法、名、墨、縱橫、雜、農、小說等十家。在追溯儒家這個流派的源頭時、指出儒家是來自專門掌管教化的司徒之官、輔佐國君管理國家政事、推行鄉里教化。這群儒生修習六經典籍、把心思都放在追求仁義上。他們繼承唐堯、虞舜之道、效法周文王與武王、尊崇孔子為師、讓學說主張更具分量、在國政治理上取得最高評價。孔子曾經說過:「如果有被我讚譽過的人、那一定是經過確實考查過的。」唐堯、虞舜的國運興隆、商周二朝的昌明盛世、孔子的豐功偉業、都已經被驗證確認了。但是那些執迷不通的人卻丟失了最重要的根本;旁門歪道的人又扭曲經義、穿鑿附會、背離了儒家的根本、以迎合眾人的言語行動、博取他人對自己的喜愛。後來的儒生又有樣學樣、導致五經經義說法分歧、儒學因此衰敗、這些都是不走正道的儒者所造成的禍害。後來原文中的「譁眾取寵」被摘出、成為一句成語、用迎合眾人喜好的言語行動、博取他人對自己的喜愛。這個成語的用法大多帶有負面的意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