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足蹈手舞

ㄗㄨˊ ㄉㄠˋ ㄕㄡˇ ㄨˇ
  1. 形容非常高興、喜悅。參見手舞足蹈」條。《聊齋志異.卷一二.苗生》:「聞者欠伸屢作,欲睡欲遁,而誦者足蹈手舞,茫不自覺。」

足蹈手舞

ㄗㄨˊ ㄉㄠˋ ㄕㄡˇ ㄨˇ

猶「手舞足蹈」。見「手舞足蹈」條。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手舞足蹈

典故說明

此處所列為「手舞足蹈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《詩經》是最早的詩歌總集。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朝廷樂章、分為風、雅、頌三大類。今日留傳的《詩經》序文、有大序、小序之分、大序置於十五國風之前、論述詩歌的產生、功能及體制等;小序則置於各詩篇首、說明各詩的主旨及背景。大序說:詩、是志趣的表現。當心中的志趣用語言抒發出來、便成為詩。但如果內心情感激動到用語言表達還覺得不足時、就會發出嘆息的聲音;當發出嘆息聲仍覺不足時、便會以吟詠的方式來抒發;以吟詠的方式猶感不足時、便會不知不覺地揮手舉足、舞動跳躍起來。後來「手舞足蹈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、亦用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。

書證

  1. 《孟子.離婁上》:「樂之實、樂斯二者、樂則生矣;生則惡可已也?惡可已、則不知足之蹈之、手之舞之。」
  2. 《聊齋志異.卷一二.苗生》:「聞者欠伸屢作、欲睡欲遁;而誦者足蹈手舞、茫不自覺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足蹈手舞」

有提到「足蹈手舞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