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逐臭味的人。典出《呂氏春秋.孝行覽.遇合》。後用「逐臭之夫」比喻有怪癖的人。
01.三國魏.曹植〈與楊德祖書〉:「人各有好尚,蘭茞蓀蕙之芳,眾人所好,而海畔有逐臭之夫。」 02.宋.周煇《清波雜志》卷一二:「濱江人家得魚,留數日,俟稍敗方烹。或謂:『何不擊鮮?』云:『鮮則必腥。』海上有逐臭之夫,於此益信。」 03.明.何良俊《四友齋叢說》卷二九:「蘇州又有謝時臣,號樗仙,亦善畫,頗有膽氣,能作大幅,然筆墨皆濁俗品也。杭州三司請去作畫,酬以重價。此亦逐臭之夫耳。」 04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一回:「那上等的,自有那一班王孫公子去問津;那下等的,也有那些逐臭之夫,垂涎著要嘗鼎一臠。」
比喻有怪癖的人。
《呂氏春秋》是秦相國呂不韋門下食客的集體著作,全書共二十六卷,分八覽、六論、十二紀。內容綜合九流百家,暢論天地人物,多主儒術,而參以道家、墨家之言。〈遇合〉篇主要在談論君臣相遇,能否彼此投合並無常理可循,有所遇卻一定先受喜愛,才能相投合。從前有一個人,身上散發出惡臭的氣味,他的父母、兄弟、妻妾以及朋友們,都無法和他生活在一起。他因此感到苦惱而避居於海濱。然而海濱卻有人喜歡他的臭味,終日追隨著他,不肯離開。所以人的喜好,也有如此特別而不同於常人的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逐臭之夫」,比喻有怪癖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