猶「價值連城」。見「價值連城」條。01.《三國志.卷二.魏書.文帝紀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:「龍淵、太阿出昆吾之金、和氏之璧由井里之田;礱之以砥礪、錯之以他山、故能致連城之價、為命世之寶。」02.《晉書.卷五五.張載列傳》:「故和璧之在荊山、隨珠之潛重川、非遇其人、焉有連城之價、照車之名乎!」
參考詞語:「價值連城」
此處所列為「價值連城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根據《韓非子.和氏》記載、楚人卞和自楚國山中得到一塊玉璞、奉獻給楚厲王、經玉工鑑定為普通的石頭、厲王以為卞和騙他、於是砍去卞和的左腳。厲王死、武王即位、卞和再次獻上玉璞、結果玉璞仍然被鑑定為石頭、卞和又被砍去右腳。到了文王即位、卞和抱著玉璞在荊山下大哭三天三夜、哭得淚盡泣血、文王得知這件事、命玉工把玉璞剖開、得到一塊寶玉、於是將它琢磨成璧、命名為「和氏璧」。後來這璧被戰國趙惠文王輾轉得到、秦昭襄王聞知此事、就派使者送信給趙惠文王、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換他的和氏璧。因為這十五座城區當是相連、所以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價值連城」、用來形容物品十分珍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