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龍蟠虎踞」之「蟠」,典源作「盤」。蟠,盤伏、盤曲。「龍蟠虎踞」形容像神龍盤曲、猛虎蹲坐著。#語本《西京雜記》卷六。後用「龍蟠虎踞」形容地勢雄偉險要。
01.唐.李白〈永王東巡歌〉二首之四:「龍蟠虎踞帝王州,帝子金陵訪古丘。春風試暖昭陽殿,明月還過鳷鵲樓。」 02.《元史.卷一一九.木華黎列傳》:「幽燕之地,龍蟠虎踞,形勢雄偉,南控江淮,北連朔漠。」 03.《明史.卷一二九.馮勝列傳》:「金陵龍蟠虎踞,帝王之都,先拔之以為根本。然後四出征伐,倡仁義,收人心,勿貪子女玉帛,天下不足定也。」 04.《英烈傳》第一三回:「我看金陵乃龍蟠虎踞,真聖王之都,願先取金陵,以固根本。」
形容地勢雄偉險要。
參考詞語:「虎踞龍盤、虎踞龍蟠、虎踞龍蹲、蟠龍踞虎、踞虎盤龍、龍盤虎踞」
「龍蟠虎踞」典源作「龍盤虎踞」。「龍蟠虎踞」形容像神龍盤曲、猛虎蹲坐著。漢朝時的魯恭王得到一塊文木,中山王劉勝替這塊文木寫了一篇〈文木賦〉,用「龍蟠虎踞」來形容文木的美姿,就像神龍盤曲、猛虎蹲坐。又根據晉朝張勃《吳錄》的記載,東漢末年劉備曾經派遣諸葛亮到金陵(今南京)。諸葛亮到了南京後,看到那裡的地勢,東邊有座像巨龍盤曲的鍾山,西邊是像猛虎蹲坐的石頭城,地勢雄偉險要。他稱讚南京是:「鍾山龍盤,石頭虎踞,此帝王之宅。」所以後世常用「龍蟠虎踞」這句成語來形容地勢雄偉險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