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有一口氣息存在,指仍活在世上。語出宋.朱熹《四書章句集注.論語集注.泰伯》。
01.元.蒲道源〈教授陳先生傳〉:「一息尚存之前,念念於斯文,未嘗少廢。」 02.明.章潢《圖書編.卷一五.孟子.立命》:「日新又新,一息尚存,罔敢懈耳。」 03.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二回:「一息尚存,且得重返故鄉。」 04.《施公案》第五一五回:「一息尚存,皆可為善;回頭是岸,福德在人。」 05.《品花寶鑑》第五七回:「你三將出馬,敗了八陣,雖不算全軍覆沒,也不過一息尚存。」 06.清.徐珂《清稗類鈔.動物類.狀似斑貍之獸》:「忽有一穴,見有尾修喙尖,狀如斑貍,長可逾尺,一息尚存之獸,踡伏其中。」 07.清.張勇《張襄壯奏疏.卷五.奏為臣病已危萬難供職特舉賢能懇允代任無誤巖疆事》:「臣雖一息尚存,亦不過奄奄待斃而已。」
指仍活在世上。
參考詞語:「一息僅存、一息尚在、一息猶存、尚存一息」
《論語》裡面曾經記載,樊遲問什麼是「仁」?孔子回答:「對人慈愛。」可知「仁」是一種寬厚善良的德行,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,包含禮、信、智、孝、勇等各種德行,從個人修身做起,最後成為維繫家庭、社會的力量。而在《論語.泰伯》記錄了曾子(曾參,孔子弟子)一段勉人立志行仁的話,提到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」文中認為讀書人必須使心志寬廣堅忍,因為他擔負著重責大任,而且路程極為遙遠。以行仁為自己的責任,還不沉重嗎?一直到死才會停止,還不遙遠嗎?宋代理學家朱熹為《論語.泰伯》作注時,更進一步闡釋仁是所有道德價值的總合,一定要隨時身體力行,這就是所謂的責任重大;只要還有一點氣息存在,意志就不能稍稍懈怠,這就是所謂的路程遙遠。後來原文中的「一息尚存」被摘出,成為一句成語,用來指仍活在世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