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身體力行

ㄕㄣ ㄊㄧˇ ㄌㄧˋ ㄒㄧㄥˊ
  1. 親自體驗,努力實踐
    [例]坐而言不如起而行,凡事光說不練而不能身體力行,永遠無法成功。

身體力行

ㄕㄣ ㄊㄧˇ ㄌㄧˋ ㄒㄧㄥˊ
  1. 親自躬行實踐。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六回:「門生父親,平日卻是認定一片性情,一團忠恕,身體力行,便是教訓門生,也只這個道理。」

身體力行

ㄕㄣ ㄊㄧˇ ㄌㄧˋ ㄒㄧㄥˊ

身體」,指親身實踐。語出《淮南子.氾論》。「力行」,全力實行。語出《禮記.中庸》。「身體力行」指親身努力實踐。

用法

01.宋.朱熹《四書章句集注.論語集注.泰伯》:「仁者,人心之全德,而必欲以身體而力行之,可謂重矣。」 02.宋.張洪等《朱子讀書法.卷二.切己體察》:「但願更於所聞,身體而力行之,使俯仰之間無所愧祚。」 03.明.蔣大器〈三國志通俗演義序〉:「若只讀過,而不身體力行,又未為讀書也。」 04.明.章懋〈答東陽徐子仁〉:「不能身體力行,則雖有所見,亦無所用。」 05.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六回:「門生父親平日卻是認定一片性情,一團忠恕,身體力行,便是教訓門生,也只這個道理。」 06.清.陳確〈書示兩兒〉:「讀書不能身體力行,便是不曾讀書。」 07.清.汪琬〈廣西巡撫右副都御史加四級郝公墓誌銘〉:「其學以主敬窮理為工夫,以身體力行為究竟。」

指親身努力實踐。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力行身體、深體力行、身力行之、身心力行、身體力驗

典故說明

「身體力行」係由「身體」及「力行」二語組合而成。此處「身體」一詞不是指人的軀幹四肢,而是「以身體之」的節縮,指親身去實踐某件事,見於《淮南子.氾論》。《淮南子》作者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和他的幕下士人。書的內容廣博,舉凡政治、哲理、天文、地理、自然、養生軍事等都有所論述,並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,以道家老莊為主,兼採儒家和陰陽家觀點。是漢初各家學術思想的總匯,為雜家的代表著作。〈氾論〉廣泛論述了世間古今的得失與聖人的處世之道,文章中以墨線為例,作為測量的工具,它可以捲曲,也可以伸長,拉直之後可以觀測丈量直線,因此聖人親身體現這種能曲能伸的特性。墨線雖長卻不造成阻礙,雖短卻可以測量沒有止盡的直線,雖直卻不剛硬,雖長久卻不會遺忘。「力行」則見於《禮記.中庸》。「中庸」一詞是指待人處事不偏不倚,無過無不及,〈中庸〉一篇即在闡述這種道理。〈中庸〉裡曾引錄孔子的話說:「好學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恥近乎勇。」其中「」是指智慧,「」是指仁德,「」是指勇敢。這三樣是儒家思想中認為君子所必須具備的三種德性,有「三達德」之稱。學習增進智慧的有效途徑,人如果喜歡學習,自然離智者不遠。實踐則是成為仁者的主要方法,人如果努力實踐仁德,自然就離仁者不遠。知恥則是勇氣基礎,人如果能知恥,自我才會反省,也才能面對錯誤而加以改正,這樣自然離勇者不遠。《論語.泰伯》:「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!」朱熹在《四書章句集注》裡進一步闡釋說:「仁者,人心之全德,而必欲以身體而力行之,可謂重矣。」同時使用了「身體」與「力行」,來說明讀書人親身努力去實踐仁德,是一件責任重大的事。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為「身體力行」,用來指親身努力實踐。

書證

  1. 老闆身體力行地帶頭往前衝,員工們自然會賣力工作。
  2. 防止車禍發生,需要民眾身體力行,確實遵守交通規則。
  3. 家長與其每天對孩子耳提面命,不如身體力行,自身做個好榜樣。
  4. 他不但認同節能減碳的理念,而且身體力行,天天騎腳踏車上下班。
  5. 老師說助人為快樂之本,希望同學們能身體力行,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