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高談闊論」典源作「高譚清論」。本指見地高超、範圍廣闊地談論。語本《東觀漢記.卷一八.趙勤列傳》。後來也用「高談闊論」比喻暢快而無拘束地談論。或沒有實質內容,空泛而漫無邊際地談論。 △「迂談闊論」、「高談弘論」、「高談危論」、「高談虛論」
01.唐.呂巖〈徽宗齋會〉詩:「高談闊論若無人,可惜明君不遇真。陛下問臣來日事,請看午未丙丁春。」 02.宋.高斯得〈轉對奏札〉:「夫所謂空言者,謂其高談闊論,遠于事情,揆諸古則不合,施于今則有害。」 03.《董西廂》卷一:「高談闊論曉今古,一個是一方長老,一個是一代名儒,俗談沒半句,那一和者也之乎。」 04.元.賈仲名《對玉梳》第一折:「倚仗著高談闊論,全用些野狐涎撲子弟打郎君。」 05.《水滸傳》第一一六回:「柴進高談闊論,一片言語,婁敏中大喜,就留柴進在相府管待。」 06.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一八:「富翁是做慣了的,亦且胸中淵博,高談闊論,盡中機宜。」 07.《三俠五義》第二一回:「今日這一暢快,真是非常之樂。換盞傳杯,高談闊論。說到快活之時,投機之處,不由的哈哈大笑,歡呼振耳。」 08.《文明小史》第一八回:「他們三個人圍著煙燈談天,席面上主賓四位,也在那裡高談闊論起來。」 09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九五回:「你們兩位,在這裡高談闊論,不要因我出來了,打斷了話頭;讓我也好領教領教。」
比喻暢快而無拘束地談論。&比喻沒有實質內容,空泛而漫無邊際地談論。
近義:放言高論、侃侃而談、高談劇論、議論風發、高談弘論、誇誇其談
參考詞語:「清談高論、闊論高談、高譚清論」
「高談」一詞出現的時間相當早,在《東觀漢記.卷一八.趙勤列傳》中就有「高譚清論」的用法。「譚」與「談」通。「高談清論」就是高雅不涉俗務地談論。後來「高談闊論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見地高超、範圍廣闊地談論始見唐代呂巖〈徽宗齋會〉詩的開頭兩句「高談闊論若無人,可惜明君不遇真」。呂巖就是呂洞賓,相傳學道成仙,為八仙之一。後來這句成語引申有「痛快而無拘束地談論」的意思。例如《三俠五義》第二一回:「換盞傳杯,高談闊論。」又被引申泛指沒有實質內容,空泛而漫無邊際地談論。例如《文明小史》第一八回:「他們三個人圍著煙燈談天,席面上主賓四位,也在那裡高談闊論起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