嘴巴加了三道封條。形容說話謹慎或不說話。#語出漢.劉向《說苑.卷一○.敬慎》。
01.漢.劉向《說苑.卷一○.敬慎》:「孔子之周,觀於太廟。右陛之前,有金人焉,三緘其口,而銘其背曰:『古之慎言人也。』」(源) 02.《孔子家語.卷三.觀周》:「孔子觀周,遂入太祖后稷之廟,廟堂右階之前,有金人焉,三緘其口,而銘其背曰:『古之慎言人也。』」 03.《北齊書.卷三七.魏收列傳》:「周廟之人,三緘其口。漏卮在前,欹器留後。俾諸來裔,傳之坐右。」 04.《意林》卷一引《太公金匱》:「予在民上,搖搖恐夕不至朝,故金人三緘其口,慎言語也。」 05.宋.尤袤《全唐詩話.卷一.姚崇》:「欽之伊何?三命而走;謹之伊何?三緘其口。」
說話謹慎或不說話。
參考詞語:「三緘口」
根據西漢劉向所寫的《說苑》中記載,孔子曾經前往周朝首都,參觀周王的祖廟。在祖廟右邊的臺階前,立了一個銅像,他的嘴被重重封住,背上刻了一段文字:「這是古時候說話最謹慎的人。要謹慎啊!謹慎啊!不要多話,話一多,失誤也必定多起來。」孔子就反身告誡弟子說:「這個銅像就是在告誡人們,平日謹言慎行,不要多話,就不會招來無妄的口舌之災。」另外在《孔子家語》和《太公金匱》也記錄了這件事。後來「三緘其口」演變為成語,用來形容說話謹慎或不說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