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三緘口

ㄙㄢ ㄐㄧㄢ ㄎㄡˇ

即「三緘其口」。見「三緘其口」條。01.唐.權德輿〈誡言〉詩:「言之或未行、前哲所不取。方寸雖浩然、因之三緘口。」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三緘其口

典故說明

此處所列為「三緘其口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根據西漢劉向所寫的《說苑》中記載、孔子曾經前往周朝首都、參觀周王的祖廟。在祖廟右邊的臺階前、立了一個銅像、他的嘴被重重封住、背上刻了一段文字:「這是古時候說話最謹慎的人。要謹慎啊!謹慎啊!不要多話、話一多、失誤也必定多起來。」孔子就反身告誡弟子說:「這個銅像就是在告誡人們、平日謹言慎行、不要多話、就不會招來無妄的口舌之災。」另外在《孔子家語》和《太公金匱》也記錄了這件事。後來「三緘其口演變成語、用來形容說話謹慎或不說話。

書證

  1. 唐.權德輿〈誡言〉詩:「言之或未行、前哲所不取。方寸雖浩然、因之三緘口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三緘口」

有提到「三緘口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