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三從」,指在家從父、出嫁從夫、夫死從子,語出《儀禮.喪服》。「四德」,指婦德、婦言、婦容、婦功,語本《周禮.天官.九嬪》。後用「三從四德」指舊時婦女必須具備的德性。
01.《敦煌曲子詞集.中卷.鳳歸雲》:「幼年生於閨閤,洞房深。訓習禮儀足,三從四德,針指分明。」 02.元.關漢卿《救風塵》第一折:「待妝個老實,學三從四德;爭奈是匪妓,都三心二意。」 03.元.無名氏《隔江鬥智》第二折:「從來不出閨門裡,羞答答怎便將男兒細窺?則我這三從四德幼閑習,既嫁雞須逐他雞。」 04.《金瓶梅詞話》第二○回:「自古痴人畏婦,賢女畏夫,三從四德,及婦道之常。」 05.《紅樓夢》第四七回:「我聽見你替你老爺說媒來了。你倒也三從四德的,只是這賢惠也太過了。」
指舊時社會婦女必須具備的德性。
近義:三貞九烈
參考詞語:「四德三從」
「三從四德」,由「三從」及「四德」二語組合而成。 「三從」見於《儀禮.喪服》子夏傳。《儀禮》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,乃貴族禮儀之匯編。〈喪服〉一篇記載居喪期間各等親屬所應著的服飾,所附的子夏傳中提到當時對女子的一些道德要求,即:「未嫁從父,既嫁從夫,夫死從子」,說明女子未嫁時服從父親,出嫁後服從丈夫,若丈夫亡故則服從兒子。這就是所謂「三從」。 「四德」見於《周禮.天官.九嬪》。《周禮》亦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,相傳為周公所作,記載當時的官制及政治制度。 「九嬪」是王宮中的女官,也是帝王的九位妃子,負責掌理婦女所應學習的禮儀。九嬪各領有女御九人,教導女御婦德、婦言、婦容、婦功,並率領她們按時輪值王所,協助皇后處理各項事務。而所謂婦德、婦言、婦容、婦功,指的是婦人應有貞節柔順的德行、委婉得體的應對辭令、溫雅的體態舉止、熟練的工作技能。這四項要求,就是「四德」。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「三從四德」,用來指舊時婦女必須具備的德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