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,種植五穀。「不毛之地」指堅硬瘠薄、不適種植五穀的土地。語出《公羊傳.宣公十二年》。後用「不毛之地」形容荒涼貧瘠的土地。 △「不食之地」
01.《公羊傳.宣公十二年》:「君如矜此喪人,錫之不毛之地,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,請唯君王之命。」(源) 02.《後漢書.卷五一.李陳龐陳橋列傳.龐參》:「今苟貪不毛之地,營恤不使之民,暴軍伊吾之野,以慮三族之外。果破涼州,禍亂至今。」 03.《宋史.卷一七五.食貨志上三》:「時邊臣爭務開邊,夔、峽、嶺南不毛之地,草創郡邑,調取於民,費出於縣官,不可勝計。」 04.《三國演義》第八七回:「南方不毛之地,瘴疫之鄉,丞相秉鈞衡之重任,而自遠征,非所宜也。」 05.《鏡花緣》第九五回:「好在他自從做了這件好事,凡百事務,莫不如心,連那從不生草的不毛之地也都豐收起來,家運大轉。」
形容荒涼貧瘠的土地。
近義:不食之地
據《公羊傳.宣公十二年》載,春秋時候,楚莊王因鄭國有二心,而率領大軍加以討伐。城破之日,楚軍開進鄭國城郭大門,鄭國國君襄公,在街口跪接莊王,向楚莊王請罪,並且請求楚莊王可憐他這個戰敗之人,賜給他一塊「不毛之地」,好讓他和一些老人們去安度殘年。楚莊王因見鄭襄公有心悅臣服的意思,因此就退兵而去。「不毛之地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,用於指堅硬瘠薄、不適種植五穀的土地。後則用來泛指荒涼貧瘠的土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