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見經傳
ㄅㄨˋ ㄐㄧㄢˋ ㄐㄧㄥ ㄓㄨㄢˋ (變) ㄅㄨˊ ㄐㄧㄢˋ ㄐㄧㄥ ㄓㄨㄢˋ
以往的典籍中從未記載過。經傳、指經典和解釋經典內容的著作、後用作典籍的代稱。「不見經傳」比喻沒有名氣。語本《史記.卷六七.仲尼弟子列傳.序》。亦用於比喻缺乏根據、沒有來歷。
用法
比喻沒有名氣。&比喻缺乏根據、沒有來歷。
用在「毫無名氣」的表述上。&用在「無憑無據」的表述上。
例句
- 今年參展的畫家、雖多半名不見經傳、但作品水準都很高。
- 他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、但說的話卻比你們這些有頭有臉的人還要合情合理。
- 這本文學雜誌專門登載名不見經傳的新人作品、對提攜藝文新秀、推動文學創作、深具影響。
- 歷史上不知有多少偉大的成就、都是由名不見經傳的人創造出來的、可見史書所載、確有其局限。
- &
- 這種說法不見經傳、恐是作者自創的吧!
- 寫文章要引據確實、盡量避免使用不見經傳的資料、以徵昭信。
辨識
近義:沒沒無聞、湮沒無聞
反義:史不絕書、名垂竹帛、名垂青史、名揚四海、引經據典
參考詞語:「不見書傳」
典故說明
「不見經傳」原作「不見書傳」。「經傳」、「書傳」都是典籍的代稱、「不見書傳」即是指從未出現於文獻記載中、在《史記》裡就有這種用法。〈仲尼弟子列傳〉記載孔子眾弟子的身世、取材自古籍文獻。孔子桃李滿天下、教過的學生不計其數、但並非每個都像顏回、子路、子游、子夏等那麼有名、可以在文獻裡找到相關的生平資料。有不少人是不見於書傳中、生平不詳、只好將他們列在後面。後來「不見書傳」變為「不見經傳」、較早的書證如宋.洪邁《容齋三筆.卷一三.再書博古圖》:「考諸前代、叔液之名不見經傳。」意思是說:「在以往眾多典籍中、都沒出現過叔液這個名字。」後來「不見經傳」就被用來比喻沒有名氣、亦用於比喻缺乏根據、沒有來歷。如:「這種說法不見經傳、恐是作者自創的吧!」
書證
- 宋.洪邁《容齋三筆.卷一三.再書博古圖》:「考諸前代、叔液之名不見經傳、惟周八士有叔夜、豈其族歟?」
- 宋.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卷六:「俗語云:『但存方寸地、留與子孫耕。』指心而言也。三字雖不見於經傳、卻亦甚雅。」
- 《醒世恆言.卷四.灌園叟晚逢仙女》:「那九州四海之中、目所未見、耳所未聞、不載史冊、不見經傳、奇奇怪怪、蹺蹺蹊蹊的事、不知有多多少少。」
- 清.顧炎武《日知錄.卷二三.堯冢靈台》:「禹會諸侯于江南、計功而崩、其陵在會稽。惟堯之巡狩不見經傳。而此其國都之地、則此陵為堯陵無疑也。」
- 清.袁枚《隨園詩話》卷二:「痘神之說、不見經傳。」
《成語典》版本編號:2020_20241226
© 中華民國教育部 (Ministry of Education, R.O.C.)
使用說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