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不識之無

ㄅㄨˋ ㄕˋ ㄓ ㄨˊ
  1. 之無,唐代白居易出生六七個月時,即能辨別」、「」二字。見《舊唐書.卷一六六.白居易傳》。故後世用以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。不識之無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。清.黃景仁〈除夕述懷〉詩:「有兒名一生,廢學增痴憨;曾不識之無,但索梨與柑。」

不識之無

ㄅㄨˋ ㄕˋ ㄓ ㄨˊ (變) ㄅㄨˊ ㄕˋ ㄓ ㄨˊ

唐.白居易〈與元九書〉(據《全唐文.卷六七五.白居易》引)

用法

用在「才識淺薄」的表述上。

脫盲教育就要不識之無的民眾,從此能讀能寫。 連這種興學的事他都要反對,難怪會遭到不識之無之譏了。 這個國家有太多不識之無的人,致使種種政策無法順利推展。 曾祖母雖然不識之無,但豐富的人生閱歷,卻也讓她散發著智慧的光芒。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,終於使這些不識之無的農民學會了最先進的農業技術。 她從未想過像兒子這樣的智障者,經過特殊教育後,可以從不識之無而認得了一些字。

例句

  1. 宋.劉辰翁〈敏齋記〉:「人未有非敏者也,雖有下愚之人,手不能方圓,目不識之無;及其得於博也,彩色電轉,狂呼鶻視,梟未成而脫,諸口如取。雖有離婁之目力,鈃桑之心計,或不能及也。」
  2. 明.楊基〈寄林訓導謨〉詩:「漠室山河終混一,秦城樓閣易黃昏。平生不識之無字,也學相如與賣文。」
  3. 清.黃景仁〈除夕述懷〉詩:「有兒名乙生,廢學增癡憨。曾不識之無,但索梨與柑。」
  4. 《花月痕》第二三回:「心不辨菽麥,目不識之無。」

辨識

近義:腹笥便便、滿腹經綸學富五車

反義:略識之無僅識之無稍識之無識之無粗識之無

目不識丁,胸無點墨

典故說明

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
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不識之無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