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事先下手取得主動權,而制伏對方。
凡事先下手取得先機,才能制伏對方。#語本《史記.卷七.項羽本紀》。
01.《漢書.卷三一.陳勝項籍傳.項籍》:「梁曰:『方今江西皆反秦,此亦天亡秦時也。先發制人,後發制於人。』」 02.《隋書.卷七○.李密列傳》:「百萬之眾,一朝可集,先發制人,此機不可失也。」 03.《宋史.卷三九九.宋汝為列傳》:「去夏諸帥各舉,金人奔命敗北之不暇,兀朮深以為慮,故為先發制人之動。」 04.《資治通鑑.卷一○二.晉紀二十四.海西公太和四年》:「太宰恪之子楷及垂舅蘭建知之,以告垂曰:『先發制人,但除評及樂安王臧,餘無能為矣。』」 05.《續資治通鑑.卷九一.宋紀九十一.徽宗政和元年》:「王師一出,必壺漿來迎。萬一女直得志,先發制人,事不侔矣。」 06.《明史.卷二一○.徐學詩列傳》:「蓋嵩權力足以假手下石,機械足以先發制人,勢利足以廣交自固,文詞便給足以掩罪飾非。」 07.《東周列國志》第三回:「借兵向鎬,以救王后,必要天子傳位於故太子,此伊周之業也。語云:『先發制人。』機不可失。」 08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二八回:「他還怕那通判同他理論,卻去先發制人,對那通判說:『本錢沒了,要添本;若不添本,就要倒了。』」 09.《飛龍全傳》第四三回:「依臣兒之見,父王即當命將興師,往彼問罪,先聲所至,可以不戰而定,所謂先發制人,易與為力之道耳。」 10.《隋唐演義》第七七回:「且說太子重俊,聞知韋后欲要謀廢,他心懷疑懼,又恐為三思、婉兒輩所陷,因欲先發制人。」 11.《蕩寇志》第四八回:「至希真想圖我新泰,我不如用先發制人之法,攻他蒙陰。」
凡事先下手取得先機,才能制伏對方。
據《史記.卷七.項羽本紀》載,秦朝末年,項梁和他的姪子項羽住在吳中,因為項梁足智多謀,兩人頗受地方敬重。秦二世元年,陳勝等人從大澤起義抗秦,會稽郡守殷通將項梁找來,對他說:「浙江以西都已經造反了,這是上天要亡秦國。我曾聽人說過,凡事先下手取得先機,才能制伏對方,否則將被人所制。所以我也想趁此時發動軍隊抗秦,並請您和桓楚統率軍隊。」項梁不想和殷通合作,便與項羽用計把殷通殺了,並接管會稽郡與殷通的軍隊,立下日後抗秦大業的基礎。這裡的原文「先即制人,後則為人所制」,後來演變成「先發制人」這句成語,比喻凡事先下手取得先機,才能制伏對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