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.《後七國志樂田演義》第九回:「行兵之道,果是先聲可以奪人之氣。」 02.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九四回:「寄姐平素潑惡,未免也甚膽寒。家人媳婦丫頭養娘嚇得面無人色,斗戰篩糠,正是先聲奪人之魄,岳動山搖。」 03.《隋唐演義》第五八回:「殿下自領精銳,速據成皋,養威蓄銳,以逸待勞,出奇計一鼓而即可破建德。建德既破,先聲奪人,世充聞之,當不戰而自縛麾下矣!」 04.《掃迷帚》第二一回:「我兄負一鄉之望,乃上之不能先聲奪人,阻止設位,攘斥狐仙,力闢謬說;次之不能化導愚蒙,……以遏其燄。」
謂先張大聲威,以挫敗敵人士氣。
近義:先發制人
「先聲奪人」指先張大自己的聲威,藉以挫敗敵人的士氣。這是兩軍對陣時,常用的戰術。它的語源出於《左傳》所引的《軍志》。《左傳.宣公十二年》載:「《軍志》曰:『先人有奪人之心。』」《左傳.文公七年》也說:「『先人有奪人之心』,軍之善謀也。」《左傳.昭公二十一年》又引《軍志》:「先人有奪人之心,後人有待其衰。」「先人有奪人之心」是說:「搶在敵人之前動手,可以劫奪敵人的戰鬥意志。」據《左傳》,宣公十二年春,楚莊王圍鄭,鄭襄公肉袒牽羊請降。夏,六月,晉師救鄭,與楚對陣,諸將和、戰主張不一。晉魏錡曾向晉君請求擔任公族大夫而未得,趙旃請求擔任公卿也未得,兩人都懷恨在心,想要晉師打個敗仗。所以請求派他們去向楚軍挑戰,但晉君不允許;又請求去邀請楚人來同盟,晉君接受,派二人一起前去。這時候,晉、楚之君事實上都有意和解,晉君深怕二人懷恨前往,也許會滋生事端,為求有備無患,所以派出兵車前往接應。楚營將領潘黨看見兵車揚起的塵土,立刻向中軍告急,孫叔敖就說:「寧可我們先侵犯敵人,不要讓敵人侵犯我們。《詩》說:『元戎十輛,在前面開道。』就是要搶先攻擊敵人。《軍志》也說:『搶在敵人前面,可以劫奪敵人的戰鬥意志。』我們衝過去吧!」於是就疾速進軍,戰車飛馳,士兵奔跑,掩殺晉軍,獲得勝利。「先聲奪人」這句成語,就從這裡演變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