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「名不副實」。見「名不副實」條。01.《漢書.卷九九.王莽傳上》:「臣愚以為、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內為職、而無印信、名實不副。」(源)
參考詞語:「名不副實」
此處所列為「名不副實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「名不副實」典源作「名實不副」。「名」指名聲、名義、「實」指實際的情形、名和實如果一致、那就是「名副其實」、但是如果不能互相配合、那就是「名不副實」了。古人十分重視「名」、「實」的重要性、如《論語.子路》:「子曰:『必也正名乎!』」又言︰「名不正、則言不順;言不順、則事不成。」就是孔子強調要辨正名義、使名實相符、如此一來、做事才會成功。在所引典源《漢書.卷九九.王莽傳上》中、王莽為了篡奪漢室、所以千方百計地為自己鋪路。他任宰衡、太傅、大司馬、先掌握朝中的實權。但是有實權、而無名義、容易遭人非議。所以他上書太后、認為自己身為宰相、統領朝廷百官、卻沒有象徵身分的印信、顯得名實不副、因此請太后授他宰相印章、這樣才能名副其實。後來「名不副實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形容空有虛名、不合實際。出現「名不副實」的書證如三國魏.劉劭《人物志.效難》:「中情之人、名不副實、用之有效、故名由眾退、而實從事章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