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喧賓奪主」之「賓」,典源作「客」。喧,喧騰。「喧賓奪主」指賓客聲勢強大,占了主人的位置,反客為主。※#語或本清.趙翼《廿二史劄記.卷九.宋齊梁陳書.宋齊書帶敘法》。
01.清.歐陽兆熊等《水窗春囈.附錄.川淮兩全說》:「川鹽佔淮已久,早成喧賓奪主之勢。」 02.清.楊宜治《俄程日記》卷下:「銀行匯兌則德國人居十之六七,近有喧賓奪主之勢。」 03.清.鄭觀應《盛世危言.卷五.商務一》:「今門戶洞開,任洋商百方壟斷,一切機器亦准其設廠舉辦,就地取材以免釐稅,其成本較土貨更輕,誠喧賓奪主。」
指賓客聲勢強大,占了主人的位置,反客為主。
近義:反客為主、鵲巢鳩佔
參考詞語:「喧客奪主」
喧,音ㄒㄩㄢ。喧騰。不可寫作「宣」。
「喧賓奪主」原作「喧客奪主」,意思是主人邀客前來,客人卻喧鬧囂張到反客為主。在趙翼的《廿二史劄記》中使用了這句成語。清代文人趙翼長於史學,曾著《廿二史劄記》一書,討論二十二部歷代正史的編纂方式及其優缺點,並考訂修正重要史事。在講到南朝時的《宋書》、《齊書》時,介紹這二本史書有帶敘法,即是在為某人立傳時,如講到與此人有關的另一人,會在下文帶出這人的生平事蹟。如在劉道規的傳記裡,講到他在攻打徐道覆時,以劉遵為將,因而贏得勝利。下面就接著簡述劉遵這個人的生平,講完後再重回劉道規的事,這就是所謂的帶敘法。這種方法是有好處的,因為如果每個人都要寫傳記的話,實在寫不勝寫,但有些人有事蹟可說,不寫可惜。這樣既可省去多傳的繁瑣,又不至於埋沒這些人,實在是個寫史書的好方法。不過,有時也有缺陷,像在〈劉義慶傳〉裡,因為敘述到他愛與文士鮑照等人交朋友,於是用了很大篇幅來寫鮑照,才又回到劉義慶,使得整篇傳記裡,主人翁劉義慶的事顯得較少,而鮑照的事反而變多,這樣顯然模糊了焦點。趙翼用「喧客奪主」來形容〈劉義慶傳〉的整體效果,為客的鮑照篇幅過大,反而搶盡主人劉義慶的風頭。「喧客奪主」就是「喧賓奪主」,指賓客聲勢強大,占了主人的位置,反客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