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下之盟
ㄔㄥˊ ㄒㄧㄚˋ ㄓ ㄇㄥˊ
《左傳.桓公十二年》
《左傳.文公十五年》
《左傳.宣公十五年》
《左傳.哀公八年》
用法
用在「喪權條約」的表述上。
戰爭結束後,失敗的國家,也只有簽訂城下之盟。
清朝統治者屈服於外敵壓力,屢次簽訂城下之盟。
如今敵眾我寡,只好簽下城下之盟,以減少傷亡。
八國聯軍攻佔北京,迫使清朝政府簽訂城下之盟〈辛丑條約〉。
我們兩家公司實力相當,既談合併就要公平,怎能逼我們簽下城下之盟,完全受制於他們?
宋朝因為積弱,所以和外族交戰,往往無論勝敗都簽下了城下之盟,蘇洵因此寫了一篇〈六國〉來諷刺。
例句
- 《左傳.桓公十二年》:「明日,絞人爭出,驅楚役徒於山中。楚人坐其北門,而覆諸山下,大敗之。為城下之盟而還。」(源)
- 《左傳.文公十五年》:「新城之盟,蔡人不與。晉郤缺以上軍、下軍伐蔡,曰:『弱不可以怠。』戊申入蔡,以城下之盟而還。」(源)
- 《左傳.宣公十五年》:「敝邑易子而食,析骸以爨。雖然,城下之盟,有以國斃,不能從也。」(源)
- 《左傳.哀公八年》:「楚人圍宋,易子而食,析骸而爨,猶無城下之盟;我未及虧,而有城下之盟,是棄國也。」(源)
- 唐.牛僧孺《玄怪錄.卷三.掠剩使》:「俄而蕃渾騷動,朝廷知之,又慮其叛,……遂為城下之盟,卒如其說也。」
- 《宋史.卷二八一.寇準列傳》:「城下之盟,《春秋》恥之;澶淵之舉,是城下之盟也。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,其何恥如之!」
- 《明史.卷二五九.袁崇煥列傳》:「然都人驟遭兵,怨謗紛起,謂崇煥縱敵擁兵。朝士因前通和議,誣其引敵脅和,將為城下之盟。」
- 《東周列國志》第一八回:「孤有犬馬之疾,未獲奔命。君以大義責之,孤知罪矣!然城下之盟,孤實恥之!若退舍於君之境上,孤敢不捧玉帛以從。」
- 清.樂鈞《耳食錄.卷三.大王》:「某乙雄於力,其儕共推之,眾言某宅素凶,約敢下榻者,當醵酒相勞,乙故酒徒,聞之欣然曰:『請以麴君為息壤,願往見魑魅為城下之盟,倘辱命,任公等遺我巾幗。』」
辨識
反義:城下盟
典故說明
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性條約。
《成語典》版本編號:2020_20240627
© 中華民國教育部 (Ministry of Education, R.O.C.)
使用說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