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沒得到以前怕得不到,得到以後又怕失去。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。語本《論語.陽貨》。 △「無所不至」
01.《朱子語類.卷七二.易.咸》:「往來只是一般往來,但憧憧之往來者,患得患失,既要感這個,又要感那個,便自憧憧忙亂,用其私心而已。」 02.《宋史.卷三八○.何鑄等列傳》:「論曰:『……孔子所謂鄙夫患得患失無所不至者,此輩是已。』」 03.宋.胡宏《胡子知言.卷二.好惡》:「君子之遊世也以德,故不患乎無位。小人之遊世也以利勢,故患得患失,無所不為。」 04.明.李贄《焚書.卷一.書答.答鄧明府》:「則必曰專志道德,無求功名,不可貪位慕祿也,不可患得患失也。」 05.《明史.卷二○七.劉世龍列傳》:「天下風俗之不正,由於人心之壞。人心之壞,患得患失使然也。」
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。
參考詞語:「患得失」
孔子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他曾說:「人格低下的人是不能侍奉君王的,因為他們只注重名利,沒得到前害怕得不到,得到了又擔心會失去。如果擔心到手的名利失去的話,為了繼續保有它,他們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。」這就是說,如果君主身邊的人品德不好的話,他們為了保有既得利益,就會無所不用其極,影響朝政,蒙蔽視聽,進而使國家人民受到危害,所以這種人是絕對不能事君的。孔子用「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。」說明小人對名利得失的憂慮。後來「患得患失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