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「見利忘義」。見「見利忘義」條。01.《太平廣記.卷三二五.申翼之》引《搜神記》:「吾喘唾乏氣、舉門戶以相託、如何昧利忘義、結婚微族?」
參考詞語:「見利忘義」
此處所列為「見利忘義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漢高祖過世後、即位的惠帝生性懦弱、由母親呂后掌握政權、其間殘害劉氏親屬、大力提拔呂氏宗親。呂后一死、宰相陳平和太尉周勃、想趁機剷除呂氏外戚的勢力、但是周勃一直無法順利入主當時由呂祿掌管的北軍。陳平和周勃知道酈寄和呂祿是好友後、就挾持酈寄的父親酈商、要他騙呂祿出遊、酈寄沒辦法、只好答應。周勃入據北軍後、先誅殺呂祿、接著一一剷除朝中呂氏勢力、使得漢文帝順利的繼位。班固在《漢書》中記載這則歷史事件、並且做下評論:漢文帝時、天下人都認為酈寄不顧道義、出賣朋友。但酈寄會這麼做、一方面是為了救父親、一方面為了國家的安定、不能說他出賣朋友、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。後來「見利忘義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比喻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