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暮楚朝秦

ㄇㄨˋ ㄔㄨˇ ㄓㄠ ㄑㄧㄣˊ
  1. 比喻反覆無常。《花月痕》第八回:「兼之內顧無憂,儻來常有,以此輕裘肥馬,暮楚朝秦,名宿傾心,美人解佩。」也作「朝秦暮楚」。

暮楚朝秦

ㄇㄨˋ ㄔㄨˇ ㄓㄠ ㄑㄧㄣˊ

(一)即「朝秦暮楚」。見「朝秦暮楚」(一)。 (二)即「朝秦暮楚」。見「朝秦暮楚」(二)。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朝秦暮楚

典故說明

此處所列為「朝秦暮楚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(一)〈海陵集序〉是晁補之重要的文論之一、其中「朝秦而莫楚」句、源於戰國時秦、楚為兩個敵對的大國、地處兩者間的韓、趙、魏等弱小國家、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、立場搖擺、一下以秦國為侍奉的對象、一下又依附於楚國。當時的說客策士、也沒有尊君愛國的觀念、為了自身的利益、在各國間遊走不定。晁補之認為這樣的風氣、連帶的影響了當代文風、戰國時的文人、不像春秋時代文人那樣具有以尊君愛民為職志的胸懷、因此文章不再富含義理、而且出現許多誇大虛浮的部分。但雖如此、因為距離夏、商、周及春秋時代未遠、整體看來、戰國時代的文章仍是值得欣賞。後來「朝秦暮楚」這句成語從典源中摘出、用來比喻人心反覆無常。(二)北宋哲宗元祐年間、晁補之任齊州太守、在任期間、重修毀損已久的北渚亭、並為之作記、即〈北渚亭賦〉。文中除描述亭中所見景觀、並以今古人物、歷代事物的興衰、寄寓對人生變化無常的感慨。宋代文人周密曾評論此文、認為晁補之這篇文章、就像蘇東坡的〈赤壁賦〉、憑藉客觀地理環境、興發文人主觀思緒情懷。此處引述〈北渚亭賦〉的這段文字、便是晁補之感嘆仕宦生涯其實就像經商、總是居無定所、四處流離。也猶如戰國時代的說客策士、周旋於各國之中、早上在秦國、晚上卻又到了楚國、為求生計四處遷徙飄蕩、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動向、對未來既是茫然又是無奈。後來、「朝秦暮楚」這句成語從典源中摘出用來比喻人東飄西蕩、行蹤無定。

書證

  1. (一)01.清.陸以湉《冷廬雜識.卷四.姚廉訪》:「邊塞、戰爭之地、得失無常。居人各顧家室、必懷首鼠、苟有失守、則相率以迎。暮楚朝秦、是其常態。」
  2. 《花月痕》第八回:「兼之內顧無慮、儻來常有、以此輕裘肥馬、暮楚朝秦、名宿傾心、美人解佩。」
  3. (二)01.明.張岱《石匱書後集.卷五.明末五王世家.總論》:「甲申北變之後、諸王遷播、但得居民擁戴、有一成一旅、便意得志滿、不知其身為旦夕之人、亦只圖身享旦夕之樂、東奔西走、暮楚朝秦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暮楚朝秦」

有提到「暮楚朝秦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