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遠流傳而不可磨滅。#語本漢.蔡邕〈胡公碑〉。 △「永垂竹帛」
01.《魏書.卷七.高祖紀下》:「遠依往籍,近采時宜,作《職員令》二十一卷。事迫戎期,未善周悉,雖不足綱範萬度,永垂不朽,且可釋滯目前,釐整時務。」 02.《封神演義》第七四回:「小將軍丹心忠義,為國捐軀,青史簡篇,永垂不朽。」 03.《三俠五義》第一九回:「將破窯改為廟宇,欽賜白銀千兩,香火地十頃,就叫范宗華為廟官,春秋兩祭,永垂不朽。」
永遠流傳而不可磨滅。褒義。
反義:遺臭萬年
參考詞語:「垂不朽、永傳不朽、永存不朽」
「永垂不朽」原作「垂不朽」。蔡邕,字伯喈,東漢陳留人。蔡邕少時師事太傅胡廣。胡廣,字伯始,東漢南郡華容人。官至太傅,歷事安、順、沖、質、桓、靈六帝。胡廣熟悉典章,辦事經驗豐富,柔媚謙恭,不抵觸任何人,在當時有「萬事不理問伯始,天下中庸惟胡公。」的諺語。靈帝即位時,胡廣年已八十,仍代為太傅,老死任上。熹平六年,靈帝感懷胡廣的恩德,令胡廣的學生蔡邕為恩師作〈胡公碑〉,以紀念胡廣。內容記載胡廣對漢朝的貢獻,並且頌揚胡廣的事蹟必可永遠流傳而不可磨滅。後來「永垂不朽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永遠流傳而不可磨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