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喻境況逐漸進展至美好的境界。#語本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排調》。後亦用「漸入佳境」比喻興味漸濃。
01.《晉書.卷九二.文苑列傳.顧愷之》:「愷之每食甘蔗,恆自尾至本,人或怪之。云:『漸入佳境。』」 02.宋.葛勝仲〈次長清寺〉詩:「迎賓一紅亭,棟宇飛半嶺。松筠引幽步,以漸入佳境。」 03.《西遊記》第八二回:「長老攜著那怪,步賞花園,看不盡的奇葩異卉。行過了許多亭閣,真個是漸入佳境。」 04.《醒世恆言.卷二八.吳衙內鄰舟赴約》:「況兼吳衙內心慌膽怯,不敢恣肆,彼此未見十分美滿。兩三日後,漸入佳境,恣意取樂,忘其所以。」 05.清.梁廷柟《曲話》卷二:「鄭廷玉作《楚昭公》雜劇,……第三折以下,則字字珠璣,言言玉屑,自尾倒嘗,漸入佳境。」 06.《鏡花緣》第三八回:「我正忖度莫決。今日忽然現出『若花』二字,莫非從此漸入佳境?──倒要留意了。」
比喻境況逐漸進展至美好的境界或興味漸濃。
反義:每下愈況
參考詞語:「佳境漸入、漸至佳境」
「漸入佳境」原作「漸至佳境」。因為甘蔗愈接近根部吃起來愈甜,所以顧愷之每次吃甘蔗時,都從甘蔗梢部開始吃起。別人問他是什麼緣故,他回答說:「由味道淡的部位往味道甜的部位吃,感覺像是逐漸進至美好的境界。」後來「漸入佳境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境況逐漸進展至美好的境界。亦用來比喻興味漸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