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文字上談論用兵的策略。典出《史記.卷八一.廉頗藺相如列傳.趙奢》。後用「紙上談兵」比喻不切實際的議論。 △「紙上空談」
01.《官場現形記》第三一回:「畢竟書生之見,全是紙上談兵,這些營務事情,如非親身閱歷,決不能言之中肯。」 02.《紅樓夢》第七六回:「現有這樣詩仙在此,卻天天去紙上談兵。」 03.清.湯斌〈答孫屺瞻侍郎書〉:「此先生親身閱歷之言,故鑿鑿如此,非如他人紙上談兵也。」 04.《孽海花》第六回:「只怕他們紙上談兵,終無實際,使國家吃虧。」
比喻不切實際的議論。貶義。
參考詞語:「紙上兵、紙上譚兵」
據《史記.卷八一.廉頗藺相如列傳.趙奢》載,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,從小熟讀兵書,說起用兵的方法有條有理,自覺天下人都無法超越他。有一次,與父親談論起作戰之道時,連父親也都駁不倒他。可是趙奢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值得稱頌嘉許的事,並且告訴妻子說:「作戰是一件攸關生命安危的事,而趙括卻看得太容易了,將來趙王沒有用他當將軍就罷了,如果起用他,那麼讓趙國大敗的一定就是趙括。」後來,秦國出兵攻打趙國,當時趙奢已經去世,相國藺相如又病重無法輔政,只剩大將軍廉頗獨撐大局。廉頗治軍有方,深謀遠慮,他見秦軍強大,不能硬拚,於是下令堅守營壘,不理秦軍百般挑戰,使秦兵久戰無功。於是秦王便派出間諜,散布謠言說:「秦軍最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統領大軍。」結果趙孝成王竟中計想改派趙括替代廉頗,但趙括的母親卻上書表示反對,藺相如也表示同樣意見,說到:「趙括雖然熟讀兵書,卻不懂得靈活運用,非大將之才。」但趙王不聽建言,還是派了趙括領兵抗秦。趙括接掌兵權後,馬上改變廉頗的戰略,軍官也大批更換。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,非常高興,用計截斷趙軍的運糧後路,圍困趙軍。過了四十幾天,趙軍糧草吃盡,趙括率領精銳部隊企圖突圍,結果遭秦軍亂箭射死,趙國四十萬軍士也都被秦軍俘虜,並且被活埋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紙上談兵」,用來比喻不切實際的議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