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老生常談」之「談」,典源作「譚」。 「譚」同「談」。老書生的尋常言論。比喻時常聽到,了無新意的老話。語本《三國志.卷二九.魏書.方技傳.管輅》。
01.唐.劉知幾《史通.卷三.書志》:「若乃前事以往,後來追證,課彼虛說,成此游詞,多見其老生常談,徒煩翰墨者矣。」 02.《元史.卷一八六.歸暘列傳》:「時海內多故,暘上三策:一曰振紀綱,二曰選將材,三曰審形勢。亹亹數千言,時以為老生常談,不能用。」 03.《醒世恆言.卷四○.馬當神風送滕王閣》:「良久,一吏報道:『南昌故郡,洪都新府。』閻公道:『此乃老生常談,誰人不會!』」 04.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:「這一首詞,也是個老生常談。不過說人生富貴功名,是身外之物,但世人一見了功名,便捨著性命去求他,及至到手之後,味同嚼蠟。」 05.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六回:「有云: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』你只看他這『積』字,這『必』字,何等有斤兩,有把握,只可惜世人都把他作老生常談讀過去了。」
比喻時常聽到,了無新意的老話。
參考詞語:「書生常談、老儒常語、老生常譚」
「老生常談」原作「老生常譚」。三國時代,魏國有個名叫管輅的人,他從小對天文、星象、占卜很有興趣;長大後,更對《周易》極有研究,常幫人占卜,十分靈驗。有一天吏部尚書何晏請管輅到家中替他占卜,尚書鄧颺也在場作陪。何晏對管輅說:「請你算算我有沒有升到三公高位的機會?還有,我最近常夢到有數十隻青蠅往我鼻子撲,不知是什麼預兆?」管輅聽了就講了一套仁義道德的道理,並且告訴何晏,只要依循先古聖賢的作為,就能名列三公,青蠅也可馬上驅除了。一旁的鄧颺聽了,就說:「都是些老書生的尋常言論,一點新意都沒有。」後來「老生常談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時常聽到,了無新意的老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