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物無聲,一片寂靜。語本唐.常建〈題破山寺後禪院〉詩。 △「鴉雀無聲」
01.《聊齋志異.卷一.山魈》:「輾轉移時,萬籟俱寂。忽聞風聲隆隆,山門豁然作響。」 02.《儒林外史》第一二回:「當夜萬籟俱寂,月色初上,照著階下革囊裡血淋淋的人頭。」 03.《浮生六記.卷四.浪游記快》:「乃偕往,但見木犀香裡,一路霜林,月下長空,萬籟俱寂。星爛彈〈梅花三弄〉,飄飄欲仙。」
萬物無聲,一片寂靜。
參考詞語:「萬籟俱息、萬籟俱空、萬籟無聲」
俱,音ㄐㄩˋ,皆、都的意思。不可寫作「具」。 「萬籟俱寂」及「鴉雀無聲」都有非常安靜的意思。
「萬籟俱寂」用於形容大自然的沉寂;「鴉雀無聲」多用於形容人聲的沉寂。 |
萬籟俱寂 鴉雀無聲 ○ ㄨ 月光灑在∼的樹林裡,顯得更加幽靜。 ㄨ ○ 只見指揮把指揮棒舉起,全場立即變得∼,所有人都屏氣凝神地等待著。
唐代詩人常建,開元年間的進士。仕途並不得意,經常放浪山林、琴酒之間。他的詩用字精鍊、風格清新,常以山林、寺觀為題材,如這首〈題破山寺後禪院〉詩就是。詩人在清晨太陽才剛照到樹林的時候來到興福寺。沿著竹林中蜿蜒的小徑往幽靜的後院走去,禪房就掩蔽在花木的深處。和煦的陽光透進樹林裡,耳裡充斥著鳥兒悅耳的鳴叫聲,清澈的潭水倒映出山的景色,讓人心神漸漸地空明透澈,不被塵事困惱。此時只覺得自然界的各種聲音都靜了下來,只剩下佛寺裡傳來幽幽的鐘磬聲。後來「萬籟俱寂」這句成語也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萬物無聲,一片寂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