買了裝珍珠的盒子,而把珍珠退還。典出《韓非子.外儲說左上》。後用「買櫝還珠」比喻捨本逐末,取捨失當。
01.《韓非子.外儲說左上》:「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,為木蘭之櫃,薰以桂椒,綴以珠玉,飾以玫瑰,輯以羽翠,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。」(源) 02.南朝梁.劉勰《文心雕龍.議對》:「楚珠鬻鄭,為薰桂之櫝,鄭人買櫝而還珠。若文浮於理,末勝其本,則秦女楚珠,復在於茲矣。」 03.《二程集.河南程氏文集.遺文.與方元寀手帖》:「今之治經者亦眾矣,然而買櫝還珠之蔽,人人皆是。」 04.清.朱彝尊〈跋李紫篔畫卷〉:「然鄭人買櫝還珠,珠固在,庸何傷?」
比喻捨本逐末,取捨失當。
近義:捨本逐末
反義:伯樂相馬、取精用宏
參考詞語:「還珠買櫝」
《韓非子.外儲說左上》記載,有一天楚王對田鳩說:「墨子之學是當代非常著名的學說,它的內容很好,但文詞卻多不美妙,是什麼原因呢?」田鳩就說了兩個故事,其一是:「有一個楚國人到鄭國賣珍珠,他用木蘭木作了一個裝珍珠的盒子,用香木薰得香香的,盒子外面用翡翠和玫瑰來裝飾。結果鄭國人買了他的盒子,卻將珍珠退還。那楚人可說是擅於賣盒子,卻不擅於賣珍珠了!現在發表言論的人,都用巧妙的言辭;作君王的,只喜歡看這些美妙的言辭,卻忽略了這些言論是有功用的。墨子的學說,是傳授先王的道術,闡述聖人的言論,普遍告知世人。所以並不加以修飾,以免人們只喜愛他美妙的言辭,而忽略了其中的功用。」後來韓非子所謂的楚人賣珠這個故事,被濃縮成「買櫝還珠」,用來比喻捨本逐末,取捨失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