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路不拾遺」之「路」,典源作「道」。在路上看見別人的失物,不會據為己有。形容社會風氣良好。#語本《戰國策.秦策一》。
01.漢.賈誼《新書.卷七.先醒》:「昔楚莊王即位,自靜三年,以講得失,……百姓富,民恆一,路不拾遺,國無獄訟。」 02.《晉書.卷一一三.符堅載記上》:「於是百僚震肅,豪右屏氣,路不拾遺,風化大行。」 03.《三國演義》第八七回:「兩川之民,忻樂太平,夜不閉戶,路不拾遺。」 04.《警世通言.卷一九.崔衙內白鷂招妖》:「(崔丞相)在任果然是如水之清,如秤之平,如繩之直,如鏡之明。不一月之間,治得府中路不拾遺。」 05.《醒世恆言.卷二四.隋煬帝逸遊召譴》:「這首詩單表隋文帝篡周滅陳,奄有天下,一統太平,真個治得外戶不閉,路不拾遺。」 06.《老殘遊記》第三回:「因為他辦強盜辦的好,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遺的景象,宮保賞識非凡。」
不會撿拾路上失物,據為己有;形容社會風氣良好。褒義。
近義:夜不閉戶
參考詞語:「塗不拾遺、路無拾遺、道不拾遺」
「路不拾遺」原作「道不拾遺」。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,喜好刑名之學,事魏相公叔痤。後公叔痤死,魏王不用,於是逃亡至秦國,得到秦孝公賞識,用為秦國宰相。商鞅治理秦國,實行變法,施行法令極其澈底,一切公正無私。懲治犯罪之人,不避強權貴族;獎賞有功者,也不會偏袒親信。即使是太子犯法,也處罰其老師,施以黥劓之刑。新法施行一年後,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,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,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,也不會任意地攫取,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。在軍政方面,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,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。後來「路不拾遺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。「路不拾遺」的實際例子,分別在《韓非子.內儲說下》及《韓非子.外儲說左上》有記載:孔子在魯國的時候,把魯國治理得很好。春秋時鄭國的子產當了五年宰相,也把國家治理得很好。二者都讓國家出現了「道不拾遺」的太平景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