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軍不血刃

ㄐㄩㄣ ㄅㄨˋ ㄒㄩㄝˋ ㄖㄣˋ
  1. 比喻輕易得勝參見兵不血刃」條。三國蜀.諸葛亮〈為後帝伐魏詔〉:「夫王者之兵,有征無戰,尊而且義,莫敢抗也,故鳴條之役,軍不血刃,牧野之師,商人倒戈。」

軍不血刃

ㄐㄩㄣ ㄅㄨˋ ㄒㄧㄝˇ ㄖㄣˋ

即「兵不血刃」。見「兵不血刃」條。01.三國蜀.諸葛亮〈為後帝伐魏詔〉:「夫王者之兵、有征無戰;尊而且義、莫敢抗也。故鳴條之役、軍不血刃;牧野之師、商人倒戈。」 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兵不血刃

典故說明

此處所列為「兵不血刃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荀況(西元前313∼前238)戰國時趙人、為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。學說本於孔子、著書數萬言、主張禮治而倡「性惡」之說、韓非、李斯均為其學生。後世尊稱為「荀卿」、「荀子」。有一天、荀子的弟子陳囂問荀子說:「先生論兵、常以仁義為本。具有仁心的人是愛人的、行義的人是遵循道理的、那還用兵幹甚麼呢?世界上所以有戰爭的原因、就是為了爭奪啊!」荀子回答說:「具有仁心的人自必愛人、因為他愛人、所以厭恨所愛的人被別人傷害。行義的人、自必遵循正道行事、因為他遵循正道、所以厭恨別人把正道攪亂。戰爭、是用來禁暴除害的、不是用來爭奪的。所以仁人之兵、所到之處、就有如時雨下降、沒有人不歡喜的。故堯伐驩兜、舜伐有苗、禹伐共工、湯伐有夏、文王伐崇、武王伐紂、都是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。所以近處的人愛他們的善行、遠處的人仰慕他們的德義、兵不血刃、即已降服敵人了。」後來「兵不血刃」被用來指尚未實際交戰、即已征服了敵人;或用來比喻輕易得勝

書證

  1. 三國蜀.諸葛亮〈為後帝伐魏詔〉:「夫王者之兵、有征無戰;尊而且義、莫敢抗也。故鳴條之役、軍不血刃;牧野之師、商人倒戈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軍不血刃」

有提到「軍不血刃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