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路上聽到一些沒有根據的話,不加求證就又在路途中說給其他的人聽。泛指沒有經過證實、缺乏根據的話。語出《論語.陽貨》。 △「以訛傳訛」
01.《論語.陽貨》:「子曰:『道聽而塗說,德之棄也。』」(源) 02.《漢書.卷三○.藝文志十》:「小說家者流,蓋出於稗官。街談巷語,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。」 03.北齊.顏之推《顏氏家訓.勉學》:「江南閭里閒,士大夫或不學問,羞為鄙朴,道聽塗說,強事飾辭。」 04.《朱子語類.卷一二四.陸氏》:「公今只是道聽塗說,只要說得。待若聖賢之道,只是說得贏,何消做工夫?只半日便說盡了。」 05.《資治通鑑.卷二二九.唐紀四五.德宗建中四年》:「朕從即位以來,見奏對論事者甚多,大抵皆是雷同,道聽塗說,試加質問,遽即辭窮。」 06.清.顧炎武〈北嶽辨〉馬文升.疏:「自成化以前,初無此語。端肅似未曾見十七史者,道聽塗說,一至於此!」
泛指沒有經過證實、缺乏根據的話。
參考詞語:「道聽途傳、道聽途說」
孔子(西元前551∼前479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魯人。初仕魯,為司寇,攝行相事,魯國大治。後周遊列國十三年,不見用,年六十八,返魯,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。有弟子三千,開平民教育先河。孔子是一個很嚴謹的學者,對學生品行的要求甚至超過他們在學問上的成就,在《論語.陽貨》中,孔子曾說:「道聽而塗說,德之棄也。」意思就是說,在道路上聽到的話,如果沒有查證就隨便傳揚出去,有德行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。皇侃疏中對這句話加以解釋:「若聽之道路,道路乃即為人傳說,必多謬妄。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。亦自棄其德也。」意思就是說,一個人如果想要對人講述道理,必先鑽研日久,有所心得,才能對人講述,在道路上隨便聽到的消息,一定很多謬誤,不能輕易相信,更不能當成是真的,逕向他人轉述,如果這樣去做,便是自己毀棄自己的德行。後來「道聽塗說」演變為成語,泛指沒有經過證實、缺乏根據的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