隱藏他人的惡行,宣揚他人的善行。語出《禮記.中庸》。 △「遏惡揚善」
01.《禮記.中庸》:「舜其大知也與!舜好問而好察邇言,隱惡而揚善,執其兩端,用其中於民,其斯以為舜乎!」(源) 02.《水滸傳》第三三回:「他雖有些過失,你可隱惡而揚善。」 03.《醒世恆言.卷八.喬太守亂點鴛鴦譜》:「我叫你去,不過權宜之計,如何卻做出這般沒天理事體!你若三朝便回,隱惡揚善,也不見得事敗。」 04.清.王夫之《讀通鑑論.卷一二.晉愍帝》:「此致人使諫之難,君子之所慮,而隱惡揚善,樂取於人之所以聖與!」 05.清.梁紹壬《兩般秋雨盦隨筆.卷五.在疚記》:「隱惡揚善者,聖人也;好善惡惡者,賢人也。」
隱藏他人的惡行,宣揚他人的善行。褒義。
參考詞語:「掩惡揚善、掩惡揚美、掩過揚善、隱惡揚美」
孔子在《禮記.中庸》中,稱讚舜之所以能成為一國之君,是因為他樂於請教別人,並且能明辨淺近的言語,隱藏別人的惡行而宣揚別人的善行,待人處事不偏不倚,無過無不及,折衷運用在人民身上。後來「隱惡揚善」被用來指隱藏他人的過失,宣揚他人的善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