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人因緊張、焦急、害羞等而滿臉發紅的樣子。語本《朱子語類.卷二九.論語.公冶長下》。
01.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三:「那少年的弓,約有二十斤重。東山用盡平生之力,面紅耳赤,不要說扯滿,只求如初八夜頭的月,再不能勾。」 02.《官場現形記》第七回:「眾人一定要他叫,他一定不肯叫。後來眾人見他急的面紅耳赤,也就罷了。」 03.《文明小史》第四三回:「藩臺又做眼色給他,又私下偷偷的拉了他一把袖子,直把他急得面紅耳赤。」 04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一回:「只見裡面所敘的事,千奇百怪,看得又驚又怕。……不住的面紅耳赤,意往神馳,身上不知怎樣才好。」
形容人因緊張、焦急、害羞等而滿臉發紅的樣子。
近義:臉紅心跳
反義:面不改色
參考詞語:「耳紅面赤、臉紅耳赤、面紅耳熱、面紅過耳、面紅面赤、面紅頸赤」
子文為春秋楚國人,在楚成王時任令尹,相當於宰相的地位。在任期間,勤於國政,秉公執法,從不以權謀私,以私害公。二十八年間,曾經三次被免職,又三次復職,但他無論是免職或復位,都不會表現出喜悅或怨恨的樣子,而且每一次辦理移交,一定清清楚楚、鉅細靡遺地交代所有事宜,孔子因而稱讚他是個忠於職守的人。宋代朱熹論及此事,感慨地說道:「今人有些小利害,便至於頭紅面赤。」就是說現在的人為了一些蠅頭小利,就可以爭得滿臉通紅,與子文不慍不火的修養比起來,就顯得差多了。這裡朱子以「頭紅面赤」形容人們為爭奪事物,又急又怒,滿臉通紅的樣子,後來「面紅耳赤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人因緊張、焦急、害羞等而滿臉發紅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