猶「面紅耳赤」。見「面紅耳赤」條。01.《文明小史》第二一回:「阿四看了好笑道:『你這樣出門、被上海人見了、要叫你做曲辮子的。……』說得清抱面紅過耳、沒話講得。」02.《鏡花緣》第四回:「看了一遍、不覺面紅過耳、真是眾目之下、羞愧難當、幾乎把酒都羞醒了。」
參考詞語:「面紅耳赤」
此處所列為「面紅耳赤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子文為春秋楚國人、在楚成王時任令尹、相當於宰相的地位。在任期間、勤於國政、秉公執法、從不以權謀私、以私害公。二十八年間、曾經三次被免職、又三次復職、但他無論是免職或復位、都不會表現出喜悅或怨恨的樣子、而且每一次辦理移交、一定清清楚楚、鉅細靡遺地交代所有事宜、孔子因而稱讚他是個忠於職守的人。宋代朱熹論及此事、感慨地說道:「今人有些小利害、便至於頭紅面赤。」就是說現在的人為了一些蠅頭小利、就可以爭得滿臉通紅、與子文不慍不火的修養比起來、就顯得差多了。這裡朱子以「頭紅面赤」形容人們為爭奪事物、又急又怒、滿臉通紅的樣子、後來「面紅耳赤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形容人因緊張、焦急、害羞等而滿臉發紅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