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吹起,草木搖動。比喻輕微的動靜變化。※語或出敦煌變文《伍子胥變文》。
01.《敦煌變文集新書.卷五.伍子胥變文》:「儻被擒獲,百死無生。偷蹤竊道,飲氣吞聲,風吹草動,即便藏形。」(源) 02.宋.謝良佐《上蔡先生語錄》卷上:「我自有命,若信不及,風吹草動,便生恐懼憂喜,枉做卻閒工夫,枉用卻閒心力。」 03.《水滸傳》第二四回:「嫂嫂休要這般不識羞恥,為此等的勾當,倘有些風吹草動,武二眼裡認的是嫂嫂,拳頭卻不認的是嫂嫂。」 04.《醒世恆言.卷二○.張廷秀逃生救父》:「卻說陳氏自從打發兒子去後,……已到十日之外,風吹草動,也認做兒子回來,急到門觀看。」 05.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三:「萬一後邊有些風吹草動,被人發覺,不要說道無顏面見令尊,傳將出去,小生如何做得人成?」 06.《鏡花緣》第五七回:「倘有絲毫風吹草動,管他甚麼天文課象,我們只好且同五弟並承志哥哥殺上長安,管教武氏寸草不留,他才知文家利害!」
風吹起,草木搖動。&比喻輕微的動靜變化。
參考詞語:「風驚草動」
在草原上,風只要輕輕掠過,草就會搖動,所以「風吹草動」一語可用來比喻輕微的動靜變化。使用此語比較早的文獻如敦煌變文《伍子胥變文》。春秋時,伍氏一家本在楚國仕宦,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因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殺,只有他一人逃到吳國。後來伍子胥受到吳王闔廬的賞識,幫助吳國從衰微的國勢走向富強,進而使吳成為一方的霸主。他更藉著救援蔡國的名義,出兵攻打楚國,並在佔領楚國郢都之後,命令士兵挖出平王的屍骨鞭笞,報了父兄被殺之仇。在敦煌變文《伍子胥變文》中,描寫伍子胥逃亡時,平王的追兵在後緊追不捨,他躲躲藏藏,心中十分驚懼,一旦被平王抓到,肯定會難逃一死,所以只要有一點點不對勁的動靜,他就會立刻藏身起來,等到確定沒有追兵後才繼續逃亡。後來「風吹草動」這句成語也多用在於驚懼的狀況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