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一隅三反

ㄧ ㄩˊ ㄙㄢ ㄈㄢˇ
  1. 語本《論語.述而》:「子曰:『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,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』」指能依循事理舉一反三。明.黃梨州〈陳乾初先生墓志銘〉:「乾初括磨陽習,一隅三反。」

一隅三反

ㄧ ㄩˊ ㄙㄢ ㄈㄢˇ (變) ㄧˋ ㄩˊ ㄙㄢ ㄈㄢˇ

猶「舉一反三」。見「舉一反三」條。
01.清.黃宗羲〈陳乾初先生墓誌銘〉:「先師深痛末學支離,見於辭色,乾初括磨舊習,一隅三反。」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舉一反三

典故說明

此處所列為「舉一反三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在《論語.述而》篇中,孔子曾說過他教導學生的方法,十分重視求知動機和啟發,他要學生主動地去思辨事理,而不只是被動地依循死記。他說:「我教導學生時,他如果不對道理先去思考,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時,我是不會去開導他。如果他不是已經經過思慮,只因困在某個關鍵處,想說卻說不出來時,我是不會去啟發他。如果我舉一個四方形的東西為例子,我已經提示他一個角,而他卻還不能推想到其他三個角,我就不再教導他了。」在這段話中,孔子強調了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重要。缺少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人,他只能一味接受別人的說法,卻無法去自我推論,所得到的知識也就不夠紮實了。所以一位好老師,他會注重啟發式的教育,讓學生不但能主動去學習而且還能養成觸類旁通的推論能力。《論語》原文中的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」,後來就演變成「舉一反三」這句成語,就是用來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。

書證

  1. 清.黃宗羲〈陳乾初先生墓誌銘〉:「先師深痛末學之支離,見於辭色,乾初括磨舊習,一隅三反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一隅三反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