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三教」指儒、佛、道。※語或出《周書.卷五.武帝紀上》。「九流」指先秦至漢初的儒、道、陰陽、法、名、墨、縱橫、雜、農九大學術流派。語出《漢書.卷一○○.敘傳下》。「三教九流」指宗教、學術的各種流派。亦用於指社會上各種行業或各色人物。
01.宋.趙彥衛《雲麓漫鈔》卷六:「帝問三教九流及漢朝舊事,了如目前。」 02.元.王實甫《西廂記.第一本.第一折》:「俺這裡有一座寺,名曰普救寺……南來北往,三教九流,過者無不瞻仰。」 03.元.王實甫《西廂記.第四本.第二折》:「秀才是文章魁首,姐姐是仕女班頭;一個通徹三教九流,一個曉盡描鸞刺繡。」 04.《水滸傳》第六九回:「原來董平心靈機巧,三教九流,無所不通,品竹調弦,無有不會。」 05.《三國演義》第二三回:「操怒曰:『汝有何能?』衡曰:『天文地理,無一不通;三教九流,無所不曉。』」
指宗教、學術各種流派。&指社會上各種行業或各色人物。
近義:九流百家
參考詞語:「九流三教」
「三教九流」係由「三教」及「九流」二語組合而成。 「三教」指儒、佛、道。語或出自《周書.卷五.武帝紀上》。北周武帝宇文邕,鮮卑人。生活節儉樸實,勤政愛民。在位期間(西元560∼578),改革鮮卑舊俗,釋放奴隸。當時因為社會動亂不安,許多人投身佛、道,尋求精神上的寄託,武帝卻認為僧道不事生產、又不用交稅,影響國家財政,應該廢除。於是在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這天,他召集大臣、沙門及道士等,討論三教的好壞,結果儒教為先,道教第二,佛教最後。 「九流」則是出自《漢書.卷一○○.敘傳下》。敘傳是作者自敘家世、生平,兼及編纂旨趣、體例的文章,典源所錄是《漢書》中為何收錄〈藝文志〉的編纂旨趣。其內容略謂:自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春秋》六經問世,沒有被後人弘揚光大,反而是各種不同思想的理論學說相繼出現。這些著作經過秦朝的焚書災厄,到了漢朝重新加以收拾典藏,由劉向為這些典籍分門別類,寫成《別錄》一書,而有了儒家、道家、陰陽家、法家、名家、墨家、縱橫家、雜家、農家等九流的分別。後來「三教」和「九流」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「三教九流」,用來指宗教、學術的各種流派。後亦用於指社會上各種行業或各色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