猶「不遺餘力」。見「不遺餘力」條。01.清.查為仁《蓮坡詩話》:「李旦初、無為州人、作詩務盡刻苦、不留餘力。」
參考詞語:「不遺餘力」
此處所列為「不遺餘力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據《戰國策.趙策三》載、戰國末年、秦國攻打趙國、於長平一役大敗趙軍。秦軍歸國後、秦王派人前往趙國、要求割讓六個城池做為講和的條件。趙王不知是否該答應、猶豫不決、便與臣子虞卿、樓緩商議。樓緩認為趙王應該割地求和、但虞卿卻認為萬萬不可、他問趙王:「大王您看秦國攻打趙國後收兵、是因為疲倦還是因為您?」趙王說:「秦國竭力攻打我國、如今收兵必定是因為疲倦的緣故。」虞卿接著說:「秦國不能完全攻下我國、因兵倦而歸。大王您如又將城池奉上、那不是幫助秦國來攻打自己嗎?如果以後秦國又來攻打、大王您恐怕連自救的力量都沒有了。」樓緩聽後、持相反的意見說:「如果連這六個小城都不願意割讓、難道要等秦國再來攻打、再割讓更多的土地嗎?」趙王聽了問說:「如果我聽你的割地、你能保證秦國將來不會再來攻打嗎?」樓緩也不能保證。話傳到虞卿那裡後、他又再度晉見趙王、並說:「樓緩既不能保證、那割地又有什麼用?現在割讓了六個小城、等到秦國再來攻、又要割地、這樣下去不是自尋死路嗎?只會讓秦國更強、趙國更弱罷了!如果真要割地、不如用五個城池去賄賂秦國的頭號大敵齊國、立下盟約、合力攻秦。這樣不但不會便宜了秦國、還可以和別國結盟、成功之後也能從秦國那兒要回我們割給齊國的土地。」趙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、便派虞卿去向齊王遊說。《戰國策.趙策三》中記載這段故事、其中一段「秦之攻我也、不遺餘力矣」、即是這句成語的由來。「遺」是遺留的意思、「不遺餘力」是指一點力量都不會留下、竭盡全力之意。後來「不遺餘力」就被用來形容竭盡全力、毫無保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