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不遺餘力

ㄅㄨˋ ㄧˊ ㄩˊ ㄌㄧˋ
  1. 不保留剩餘力氣,即竭盡全力。
    [例]王先生對於社會公益總是熱心參與,不遺餘力。

不遺餘力

ㄅㄨˋ ㄧˊ ㄩˊ ㄌㄧˋ
  1. 毫不保留,竭盡全力。如:「校長對清寒同學照顧不遺餘力,令人感動。」《戰國策.趙策三》:「秦之攻我也,不遺餘力矣,必以倦而歸也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四回:「委員和事,調停惟賴孔方;紳士責言,控訴不遺餘力。」

不遺餘力

ㄅㄨˋ ㄧˊ ㄩˊ ㄌㄧˋ

不保留一點力氣形容竭盡全力,毫無保留。語出《戰國策.趙策三》。 盡心竭力

用法

01.《戰國策.趙策三》:「秦之攻我也,不遺餘力矣,必以倦而歸也。」(源) 02.漢.劉向《說苑.卷一八.辨物》:「不遺餘力矣,不釋餘智矣。故曰人君之為善易矣。」 03.《朱子語類.卷一二七.本朝.高宗朝》:「未幾,趙復罷。謝祖信為諫官,遂排擊之不遺餘力。嶺表之貶,實祖信之力也。」 04.《宋史.卷一七五.食貨志上三》:「關陝人戶,昨經調發,不遺餘力,死亡之餘,疲瘵已甚。」 05.《文明小史》第四回:「委員和事,調停惟賴孔方;紳士責言,控訴不遺餘力。」 06.《明史.卷一六一.況鍾列傳》:「興利除害,不遺餘力。鋤豪強,植良善,民奉之若神。」 07.清.趙翼《甌北詩話.卷三.韓昌黎詩》:「昌黎以主持風雅為己任,故調護氣類,宏獎後進,往往不遺餘力。」

形容竭盡全力,毫無保留。

例句

  1. 用在「竭盡心力」的表述上。

辨識

近義:全力以赴盡心竭力

反義:敷衍了事

參考詞語:「不留餘力

遺,音|ˊ。留下。不可寫作「遣」。 「不遺餘力」及「盡心竭力」都有用盡所有力量的意思。

「不遺餘力」使用範圍較廣,褒貶義均適用;「盡心竭力」則另有用盡心思之義,多用在褒義。

不遺餘力 盡心竭力 ○ ㄨ 這個引起爭議的提案,有些人∼地對它進行詆毀。 ○ ○ 只要我們∼地去做事,一定會成功。

典故說明

據《戰國策.趙策三》載,戰國末年,秦國攻打趙國,於長平一役大敗趙軍。秦軍歸國後,秦王派人前往趙國,要求割讓六個城池做為講和的條件。趙王不知是否該答應,猶豫不決,便與臣子虞卿、樓緩商議。樓緩認為趙王應該割地求和,但虞卿卻認為萬萬不可,他問趙王:「大王您看秦國攻打趙國後收兵,是因為疲倦還是因為您?」趙王說:「秦國竭力攻打我國,如今收兵必定是因為疲倦的緣故。」虞卿接著說:「秦國不能完全攻下我國,因兵倦而歸。大王您如又將城池奉上,那不是幫助秦國來攻打自己嗎?如果以後秦國又來攻打,大王您恐怕連自救力量沒有了。」樓緩聽後,持相反的意見說:「如果連這六個小城都不願意割讓,難道要等秦國再來攻打,再割讓更多的土地嗎?」趙王聽了問說:「如果我聽你的割地,你能保證秦國將來不會再來攻打嗎?」樓緩也不能保證。話傳到虞卿那裡後,他又再度晉見趙王,並說:「樓緩既不能保證,那割地又有什麼用?現在割讓了六個小城,等到秦國再來攻,又要割地,這樣下去不是自尋死路嗎?只會讓秦國更強,趙國更弱罷了!如果真要割地,不如用五個城池去賄賂秦國的頭號大敵齊國,立下盟約,合力攻秦。這樣不但不會便宜了秦國,還可以和別國結盟,成功之後也能從秦國那兒要回我們割給齊國的土地。」趙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,便派虞卿去向齊王遊說。《戰國策.趙策三》中記載這段故事,其中一段「秦之攻我也,不遺餘力矣」,即是這句成語的由來。「」是遺留的意思,「不遺餘力」是指一點力量都不會留下,竭盡全力之意。後來「不遺餘力」就被用來形容竭盡全力,毫無保留。

書證

  1. 王老師盡心竭志教導學生,不遺餘力。
  2. 老李十分熱心,經常不遺餘力地幫助他人。
  3. 對於執行上級的命令,他一向是不遺餘力。
  4. 張先生對於公益活動總是熱心參與,不遺餘力。
  5. 老闆交代的事,員工都應不遺餘力地將之完成!
  6. 災害發生時,救災人員總是不遺餘力地搶救災民。
  7. 由於親身經歷,所以他不遺餘力地向群眾宣導志工觀念。
  8. 由於陳老師不遺餘力地教導學生,學生們都十分敬佩他。
  9. 這個引起爭議的提案,有些人不遺餘力地對它進行詆毀。
  10. 我國地少人稠,應該不遺餘力地發展高科技產業,以彌補這種先天不足。

有提到「不遺餘力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