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所措
ㄅㄨˋ ㄓ ㄙㄨㄛˇ ㄘㄨㄛˋ
「不知所措」之「措」、典源作「錯」。「錯」通「措」。「不知所措」形容人惶恐不安、不知道怎麼辦才好。#語本《管子.七臣七主》。
△「手足無措」、「六神無主」
用法
形容人惶恐不安、不知道怎麼辦才好。
用在「驚懼恐慌」的表述上。
例句
- 遇到突發事件要保持冷靜、才不會不知所措。
- 由於山路突然坍崩、他被困在懸崖上、不知所措。
- 這是他第一次約會、整個過程都緊張得不知所措。
- 一想到考試不及格會被爸爸罵、他就害怕得不知所措。
- 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、難道你都不會感到不知所措嗎?
- 得知工廠下個禮拜就要停工、所有的員工都不知所措。
- 夢中的偶像就在眼前、他高興得不知所措、也忘記了要簽名。
- 家中突然發生巨大的變故、讓他感到不知所措、久久無法回神。
- 面對這突來的惡作劇、他一時還反應不過來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情。
辨識
近義:手忙腳亂、手足無措、六神無主、張皇失措、驚惶失措
反義:泰然自若、從容不迫、應付自如、臨危不亂
參考詞語:「莫知所措、未知所措、罔知所措」
「不知所措」及「六神無主」都是用於形容慌亂的樣子。 「不知所措」側重於形容行為舉止的慌亂;「六神無主」側重於形容心理狀態的慌亂。
不知所措 六神無主 |
○ ☓ 這間旅館突然發生火災、所有的房客都∼。 |
☓ ○ 驚魂未定的孩子、∼地東張西望。 |
典故說明
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是第一個提出國富兵強理論的人、在政治、經濟、軍事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的建樹、也被奉為法家之祖。他輔佐齊桓公、使他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、桓公尊為「仲父」。《管子》一書是他的思想代表作。在〈七臣七主〉篇中、評論七種國君和七種臣子行為的得失。說明君主治國的態度和方法、在在影響了臣子和人民的行為。其中提到一種擅作威福的暴君、喜怒無常、動輒嚴厲治罪而殺人、絕不寬赦、那麼臣子就會震驚而不知如何是好。君主若不及時覺悟、則國家的法度日漸衰敗、國家也就不再安定了。後來「不知所措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、形容人惶恐不安、不知道怎麼辦才好。也有人以為這句成語是從《論語.子路》中、孔子所說的「刑罰不中、則民無所錯手足」演變而來。一個國家不行禮樂、刑罰不公平、人民當然無所適從、不知所措了。《論語》原文中的「錯」、就是「措」的通假字。
書證
- 《管子.七臣七主》:「振主喜怒無度、嚴誅無赦、臣下振怒、不知所錯、則人反其故。」(源)
- 《三國志.卷六四.吳書.諸葛滕二孫濮陽傳.諸葛恪》:「皇太子以丁酉踐尊號、哀喜交并、不知所措。」
- 唐.柳宗元〈謝李吉甫相公示手札啟〉:「辱示相公手札、省錄狂瞽、收撫羈縲、沐以含宏之仁、忘其進越之罪。感深益懼、喜極增悲、五情交戰、不知所措。」
- 《宋史.卷二四九.范質列傳》:「太祖叱(羅)彥瓌不退、質不知所措、乃與(王)溥等降階受命。」
- 《隋唐演義》第八一回:「楊家兄弟姊妹忽聞此信、吃驚不小、相對涕泣、不知所措。」
- 《三俠五義》第五三回:「剛然坐下、只見丫鬟僕婦簇擁著一位夫人、見了展爺、連忙納頭便拜、連太守等俱各跪下。展爺不知所措、連忙伏身還禮不迭、心中好生納悶。」
《成語典》版本編號:2020_20241226
© 中華民國教育部 (Ministry of Education, R.O.C.)
使用說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