猶「不約而同」。見「不約而同」條。01.宋.朱熹《朱文公文集.卷一五.祧廟議狀.小貼子》:「熹竊詳頤之議論、素與王安石不同、至論此事、則深服之、以為高於世俗之儒、足以見理義人心之所同、固有不約而合者。」02.宋.范晞文《對床夜語》卷四:「詩人發興造語、往往不約而合。」
參考詞語:「不約而同」
此處所列為「不約而同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據《史記.卷一一二.平津侯主父列傳.主父偃》載、漢武帝時、朝中兩位大臣嚴安和徐樂上書、文中對秦朝的滅亡有所評論。他們認為秦始皇在取得政權後、不但沒有體恤民情、予民休息、反而好大喜功、不斷發動戰爭、造成社會更加不安定、賦稅更加的沉重、民不聊生、屍骨遍地。於是在秦始皇死後、天下群雄並起、紛紛領兵抗秦。而這些豪傑之士其實原只是一般的平凡百姓、非王公貴族之後、沒有任何權勢、也沒有精良武器、這些人之所以「不謀而俱起、不約而同會」、是因為秦的苛政使民心思變、叛軍的勝利完全是時勢所趨。此處「不謀而俱起、不約而同會」、指沒有事先商量就一起行動、沒有事先約定就一起會合、後來「不約而同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指彼此並未事先約定、而意見或行為卻相同。